关键词
谶纬与灾异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术   灾异论   识纬   儒学  
描述: 本文将谶纬置于災异的儒学和数术传统中,进行历史考察,指出谶纬在占验技术和災异理论两个层面均无显著创新之处。不过,谶纬中保存了大量数术占验内容。随着谶纬褪去圣人之书的光环,回归原始构成,其中的災异也在魏晋以后"出儒入数",脱离儒家传统,成为災异数术传统的重要资源。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
作者: 陈侃理   来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文化史   古代   中国   研究  
描述: 本书共分为溯源、汉儒的灾异创说、灾异传统的构建与延续、灾异政治文化的基本问题、灾异政治文化的转变五章。
胡安国《春秋传》对灾异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 暂无 来源: 原道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灾异论   胡安国   《春秋传》   春秋学   理学  
描述: 灾异是早期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历来评论者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构建,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胡安国的《春秋传》,对汉儒董仲舒等人的灾异理论、中唐啖赵
何休“人事与灾异”“二类”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类"说   何休   <春秋>  
描述: "人事与灾异"之"二类"说,是何休通过对<春秋>的归纳和阐发而提出的一种天人学说.这一学说从思想渊源和内涵而言,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家言灾异而重人事的思想;从表述形式而言,则是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家   董仲舒   灾异   天人感应  
描述: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将"天"悬置于君王之上,对君王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通过自然现象对君王的施政进行积极的批判,其既是先秦儒学在大一统政权下实现政治批判功能的重要手段,又是董仲舒为维护西汉王朝长治久安所创制的治世理论。此外,董氏的"天人感应"思想力求实现先儒们理想中的道德话语权,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晔《后汉书》群像列传之论赞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汉书》   范晔      
描述: 论赞皆是史书中重要的体例,是表达史官史学观念的重要渠道,亦是映射著书之人文学功底的一面明镜。范晔《后汉书》群像列传中的《儒林传》《文苑传》《党锢传》的与赞,体现出其“重学崇儒”的儒学观、“情采兼重”的文学观以及“以正一代得失”的史学观。
孔子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教育目的   内容  
描述: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文”的学习,传递修己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文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文心雕龙·诸子》析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子      
描述: 《文心雕龙·诸子》主要评议先秦至魏晋诸子之书的,性质、起源、发展及其风格和特点,整体述评较为公允。但文中涉及“子”“诸子”“经”“儒”“”等经典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等问题模糊不清,却少有人论及。笔者对此及由此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析评。
《文心雕龙·诸子》析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子      
描述: 《文心雕龙·诸子》主要评议先秦至魏晋诸子之书的,性质、起源、发展及其风格和特点,整体述评较为公允。但文中涉及“子”“诸子”“经”“儒”“”等经典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等问题模糊不清,却少有人论及。笔者对此及由此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析评。
《文心雕龙·诸子》析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子      
描述: 《文心雕龙·诸子》主要评议先秦至魏晋诸子之书的性质、起源、发展及其风格和特点,整体述评较为公允。但文中涉及“子”“诸子”“经”“儒”“”等经典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等问题模糊不清,却少有人论及。笔者对此及由此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析评。
< 1 2 ... 1653 1654 165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