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20世纪的董仲舒春秋学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董仲舒   研究   春秋学  
描述: 20世纪对董仲舒春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董仲舒公羊学的师承""《春秋繁露》文本""阐释董仲舒春秋学"三个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因20世纪的董仲舒研究,偏重于哲学、思想方面,因此对其春秋学的研究也往往是从这种角度入手,话语体系亦是哲学或思想的,这无疑是董仲舒春秋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但春秋学作为经学的一部分,其有自身的一套概念与话语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20世纪董仲舒春秋学研究是不够充分的,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金代春秋学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代   理学化   崇《左》尊杜   春秋学  
描述: 金代学术承辽绍唐,其春秋学呈现出新旧两种不同的风貌。在朝派崇《左》尊杜,属于汉唐学术系统。作为学术主流,金代对过度成熟的汉唐古注疏的倒退性接受,大大阻碍了金代春秋学的发展;以王若虚、李世弼为代表的在野派则是源于对中唐啖、赵、陆春秋学派的汲取和对北宋春秋学的继承,代表了春秋学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民间书籍的流通零星北传的南宋学术,则对金代春秋学影响甚微。金亡之后,批判《左传》及杜注的在野派春秋学迅速被南方春秋学同化,而以《左传》为主的主流春秋学派则在南方学术冲击之下,在北方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延祐科举复行,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康有为对董仲舒思想的研究与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知与行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康有为   董仲舒   春秋学   《春秋》  
描述: 在对诸子之学进行考辨和梳理的过程中,康有为对董仲舒推崇有加,将其看作是"汉世第一纯儒"。这不仅缘于董仲舒在孔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对孔子托古改制思想的至精阐发,也缘于董仲舒春秋学的宗旨要义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主张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思想来源。在对董仲舒及其思想进行研究与阐释的过程中,康有为一是对董仲舒的思想来源及其在孔门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康有为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渊源于孔子,是孔子之学特别是《春秋》改制之学的直接承续者和阐扬者,并将董仲舒界定为孔子之后学、孔门中人。由于董仲舒不仅发现了《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同时也将其阐释得淋漓尽致,其对孔子思想中所深隐的微言大义的体认超过孟、荀,康有为赋予了董仲舒在孔门中极为重要的地位。二是对董仲舒春秋公羊学、人性说、历史观等思想进行了研究与阐释。康有为对董仲舒春秋公羊学思想的阐释是其进行董仲舒思想研究和把握的题中应有之义。他认为,董仲舒在对《春秋公羊传》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阐释过程中,不仅揭示出了孔子的改制思想,阐明了孔子改制的深层原因,也揭示出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将孔子思想的根本之道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在人性学说中,康有为对董仲舒关于人性是天生的,而善是后天的看法较为赞赏,认为董仲舒的人性学说最为精致和完备。在历史观中,康有为认为,"惟董子乃尽闻三统",看出了孔子所托夏、商、周三代以言大义的做法,"夏、殷、周为三统,皆孔子所托"。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推崇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对变法维新和托古改制求索的过程中,董仲舒的思想与康有为化解时代危机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想法相互契合。
齐履谦及其《春秋诸国统纪》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齐履谦   北方   《春秋诸国统纪》   元代   春秋学  
描述: 齐履谦《春秋诸国统纪》是目前已知唯一传世的元代北方春秋学著作,集中展现了齐氏的春秋学思想。齐履谦继承公羊学派的观点,认为《春秋》是孔子博采诸国史书而成,《统纪》一书逆向还原此过程,将《春秋》拆分为二十国史。随经文下按语,熔铸诸家之说,时出新意,将大量难解之处归因于《春秋》对旧史的因袭和经传流传之阙误,体现了齐履谦以史学、文献学思维解经的思路,也削弱了《春秋》的经学意义。齐书在特色鲜明的同时,优劣杂陈,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胡安国《春秋传》对灾异论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 暂无 来源: 原道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灾异论   胡安国   《春秋传》   春秋学   理学  
描述: 灾异论是早期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历来评论者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构建,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胡安国的《春秋传》,对汉儒董仲舒等人的灾异理论、中唐啖赵学派“天人相分”的思想和宋初诸儒的灾异说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强调“以人胜天”“以德消灾”和“天人合一”,但胡安国此处所谈的天,极具“理”性的色彩,少有神性的痕迹。因此,其《春秋传》更加注重唤起王者内在的道德自律和理性自觉,这在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初遗民《春秋》学中的民族意识: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主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夏观   清代   遗民   春秋学   民族意识  
描述: 清初满洲入关後,使中原地区形成汉文化与异文化频繁交涉的情 境,成为鼓动夷夏民族意识的土壤。遗民以种种仪式化行为(身殉、哭庙、 焚儒服)来表达民族认同,也在经典中寻绎相关文本,藉以批判清政权以 夷乱华。因此, {春秋} r攘夷尊夏」之论述,便成为遗民宣传「排满」 的重要论据。正因这一时期特殊的历史因素,使遗民〈春秋〉学颠覆传 统以文化界定夷夏的态度,而倾向於从地域、血缘与文化上定义夷/夏。 本文将以王夫之、顾炎武二人的〈春秋〉学着作为主,探讨清初遗民〈春 秋〉学焦点由「尊王」向「攘夷」转化的趋势, 厘析清初遗民的政治认 同与夷夏观。
从〈左传》《国语》考孔子“笔削”《春秋》义法——突破“春秋学”千年误区新探之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法   左丘明   《左传》   《论语》   误区   孔子作《春秋》   春秋学   文字风格   《国语》   思想倾向  
描述: 在“春秋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三大令人困惑不解的“怪现象”:一是从汉代经学家鼓吹孔圣人作“春秋经”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从“春秋经”中探讨《春秋》“笔削义法”,“一字之褒贬”的“微言大义”,“使后人传之、注之”,尚未能通;疏之又疏之,尚未能尽;以之为说、为解、为训释、为议论,至千余年而学者至今终不能贯彻晓了。①正如沈玉成先生所说:一部提纲式或标题式的编年简史,竟被后人发挥铺衍出如此精微复杂的“大义”,这在学术史上包括对其它儒家经典的研究中“都是绝无仅有的”。②二是从先秦到汉初学坛,巨子硕儒对孔子作“春秋”之功称颂再三,而对“春秋经”则少见引;人们征引最广泛、频率最高的是《左传》,但对其编者左丘明,在司马迁前却几乎无人提及,康有为也称此只引传不引经的现象为千年来无人注意到的怪事。其三是《左传》《国语》同称左丘明所编,但二书思想倾向文字风格皆迥异,故从晋朝王接开始,就有众多学者指出二书非出于一手。综观三个问题,根源其实是一个:孔子所作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对此笔者曾于多篇文章中进行考论③,兹不赘;)《左传》“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而成,即因孔子所作“春秋传”为主体论纂而成。换言之,《左传》的主体(记事部...
清初遗民《春秋》学中的民族意識-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主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意識   Nationalism   Autumn   遗民   Annals   Spring   春秋学   夷夏观   清代   dynasty   and   Qing   Early   Loyalist   Ethnicism  
描述: 清初滿洲入關後,使中原地區形成漢文化與異文化頻繁交涉的情境,成爲鼓動夷夏民族意識的土壤。遺民以種種儀式化行爲(身殉、哭廟、焚儒服)來表達民族認同,也在經典中尋繹相關文本,藉以批判清政權以夷亂華。因此,《春秋》「攘夷尊夏」之論述,便成爲遺民宣傳「排滿」的重要論據。正因這一時期特殊的歷史因素,使遺民《春秋》學顛覆傳統以文化界定夷夏的態度,而傾向於從地域、血緣與文化上定義夷/夏。本文將以王夫之、顧炎武二人的《春秋》學著作爲主,探討清初遺民《春秋》學焦點由「尊王」向「攘夷」轉化的趨勢,釐析清初遺民的政治認同與夷夏觀。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