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家   董仲舒   灾异   天人感应  
描述: 董仲舒对三代以及先秦诸家的天人关系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构建了符合社会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将"天"悬置于君王之上,对君王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通过自然现象对君王的施政进行积极的批判,其既是先秦儒学在大一统政权下实现政治批判功能的重要手段,又是董仲舒为维护西汉王朝长治久安所创制的治世理论。此外,董氏的"天人感应"思想力求实现先儒们理想中的道德话语权,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性视域中的董仲舒美学思想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董仲舒   天人感应   阴阳  
描述: 董仲舒作为汉代群儒之首,提出了"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继承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他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董仲舒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其神秘的唯心主义成分要予以批判,但也要看到他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合理性的一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下一统   天人感应   宇宙图式  
描述: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产生于同时代,然而两书的历史意义却迥乎不同。前者被视为汉初黄老道家的理论总结,而后者则开辟了“独尊儒术”的新时代。长期以来,人们多注意到《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对立,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思想的内在关系。比较两书在三个主要方向的同异,可看出《淮南子》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可供利用和改造的思想材料,进而揭示出西汉学术由尊道向尊儒转变的逻辑必然性。
试论西汉思想学术对当时选举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龙岩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选举   影响   西汉   天人感应  
描述: 汉代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察举征辟制。关于该制度的产生,历来认为是由于当时将各种灾异看作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要下诏罪己,并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以匡正过失。其实察举征辟制产生的最本质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于董仲舒援法、阴阳等家思想入儒后改造而成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深刻影响。
从董仲舒哲学看汉代儒学的基本特征
作者: 周桂钿   来源: "先秦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汉唐儒学基本特征及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董仲舒   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大一统论  
描述: 董仲舒是汉代杰出儒家,他的哲学是政治哲学,在汉代俱有代表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突出的。大一统论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为了伸天,论证了新天人感应说,吸取当时科技方面的成果,如阴阳五行以及同性相感等思想,在汉及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根据儒家来解释,天成为儒学的代表,于是独尊儒术就是顺理成章的。这些理论贡献奠定了中华民族魂,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因此,董仲舒可与孔子、朱熹并列
董仲舒“天人三策”管理思想蕴含及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三策   古今之道   管理   天人感应   大一统  
描述: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以儒家经典思想为基础独创了“新儒学”体系。“天人三策”是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的奠基之作,为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天人三策"提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梳理解读这一思想在天人关系、古今之道和治乱之端的核心内涵,从而可以现代管理的视角予以积极借鉴,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提高效率;以人为本,德法结合推动管理有序运行;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适应一体化发展趋势。
先秦天人观与中国文学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文学   自然美   天人观   天人感应  
描述: 先秦时,儒、道二家考察"天"的涵义时,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对中国历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自然与人在道德上的同一性,这丰富了作家的想象力,激发了创作灵感,对托物言志、因物喻志传统的形成有决定作用。道家的"以天待人"思想强调在崇高的"天"面前,人的智慧与作为是多余的,应依循自然,这引发了文学创作对自然美的推崇,对朴素无华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和对艺术感知、构思时的"虚静"境界的神往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哲学——董仲舒的神学唯心主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家哲学   封建社会   神学唯心主义   董仲舒   天人感应  
描述: 本文论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国家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哲学的过程,并揭示了其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的历史条件,以及它在行蕴过程中,儒道法三家虽互补互黜,但儒学主体地位,其国家哲学性质最终并未改变。儒释的揉合使儒学走向宋明理学。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开发利用   董仲舒     自然   天人感应   儒家  
描述: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郭金平惠吉星天人关系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从现存资料看,孔孟较少直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荀子和董仲舒的有关思想,并由此来把握儒家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一...
儒学与汉代禳灾关系研究
作者: 李长辉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仪   禳灾   汉代   仁政   天人感应   儒家  
描述: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经治国更是成为汉代社会统治的一贯方略。汉代自然灾害频发,统治者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和消除灾害。禳灾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其思想来源却是儒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禳灾思想备受汉代统治者的青睐。 禳灾,是我国古代先民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非科学、非理性的手段,也是古人与自然灾害长期反复博弈的产物。受神灵观念、自然崇拜等因素影响,围绕着预防或消除自然灾害的目的,人们企图借助于对神灵的祈祷、或对某种超自然的力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