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朱熹法律思想融合与创新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法律思想   特色   融合   创新  
描述: 朱熹法律思想是一种以儒法思想为基础的融合了诸子百家精华模式的思想。在融合过程中,只求发明传统经典本义与真相,会通求于一是。朱熹法律思想创新具有采撷精华、不惟圣贤,只见其因袭、不见其创造,力图使其成为尽善之境的致治准绳的特色,体现了最能守传统与最能创新义的完美结合。
朱熹道统谱系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六字心传   朱熹   道统谱系   创新  
描述: 朱熹的道统谱系上至“上古伏羲神农圣神”,下隐自身,中补周敦颐程张载。朱熹道统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以集注《四书》方式加以诠释、梳理;糅合先儒典籍《尚书·大禹谟》人心道心思想,首创“十六字心传”,确立了新儒家的道统思想体系。
《易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关系及其它——以《象辞》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辞》   自然关系   人文智慧   《易传》  
描述: 《易传》中的人文智慧大多来自儒家经典或道家经典,而以儒家经典居多。《易传》通过对《易经》的解读,把儒家或道家的人文智慧与《易经》中的卦辞、爻辞进互释互融,从而使《易传》中的人文智慧有了自然根源。《易传》中因而有了易、儒、道三种思想资源,但《易传》的价值观念更倾向于儒家,从而使《易传》思想具有了儒家的性质。《易传》因此在先秦至两汉的思想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葛洪儒家伦理观与道教理论的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伦理   道教理论   葛洪  
描述: 入道,提出了道教秩序、道本儒末、忠孝成仙、戒律护道等道教思想,对中古道教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经学与理学之历史及儒学未来
作者: 翟奎凤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六经   经学   儒学   理学  
描述: 体演变到魏晋南北朝,遭遇到佛教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中华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形成了禅宗,进而产生了宋明新儒学。就儒学而言,第一期为六经儒学,第期为四书理学,经学与理学存在着老蚌结新珠的关系。晚明西方天主教与
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批判与回应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保守主义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  
描述: 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缺乏人性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不具备合理性。由此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极具针对性的现实挑战。能否有效应对上述挑战,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试论明代孔庙祀典的升降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祀典   明代   升降   孔庙  
描述: ,洪武 以 后孔 庙 祀典 不断 上升 ,目 的 是借 孔 子之 道厉 行“教化 ”。嘉 靖九年 ,明世 宗缘 于 大 礼 之际 士 儒以 道 统”对 抗君 权 ,屡 次 反对 礼制 改革 ,故而 世 宗通 过降 杀 孔庙 祀典 ,打 “ ” “击士 气 ,显现 君 权。
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精神   老子哲学   性与天道  
描述: 老子作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他的伟大是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创建了一种以"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为中心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范式,而孔子对于"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建构。老子的伟大就在于"原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它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普遍架构。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生生不息、永不穷竭的精神动力。老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也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强了柔韧耐久性和博大宽容性。
论欧阳修词学观与词创作的背趋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词学观   欧阳修   词创作  
描述: 由于欧阳修以修身从政为本、以醇儒传道自命、以倡导和实践古文名家,他的文学活动也因为身份和思想观念的约束而产生较为明显的板块分界:古文以儒道、诗歌以归雅正、歌词以状私情。尤其在其词学观和词创作之间
李觏生死观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死亡哀伤   李觏   死亡超越  
描述: 一些消解死亡哀伤的方法与途径;另一方面,泰伯先生又是一位醇儒,在生死的问题上仍深受儒家传统死亡智慧的影响。基本上他渴望的是由声名之后世的方式来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