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语》真相与有关名著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心思想   名著   论语   孔子思想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孔子哲学   具体分析   孟子   儒家   君子  
描述: 一《论语》真相——孔子的中心思想我在二十年代匆卒写出《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一书,虽已有些涉及礼的重要性与汉儒的墨冠孔戴、宋儒的佛冠孔戴,但仍不免人云亦云。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研究,才能越发认识其真面目而有资格为孔子思想做总结。孔子的中心思想决不是许多后儒和今人所说的仁和其他。孟子称他为集大成,主要的是集礼学礼制之大成,而成为礼教的祖一《论语》真相——孔子的中心思想我在二十年代匆卒写出《孔子哲学之真面目》一书,虽已有些涉及礼的重要性与汉儒的墨冠孔戴、宋儒的佛冠孔戴,但仍不免人云亦云。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研究,才能越发认识其真面目而有资格为孔子思想做总结。孔子的中心思想决不是许多后儒和今人所说的仁和其他。孟子称他为集大成,主要的是集礼学礼制之大成,而成为礼教的祖师。要认识孔子思想的真面目,首先必须注意到下列几个问题,根据原始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孔子的仁以礼为实《论语》记载:孔子的第一个高足颜渊问仁,孔子答以克己复礼。只要视、听、言、动全身合礼便是仁了(《颜渊》)。这显然是问仁答礼,以礼为仁的。所以后儒如王夫之据此断定地说:礼者,仁之实也。戴震从反面来说:礼失而仁亦未为得。 第二、孔子的仁以孝为本《论语》记载: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欤!(《学而》)有子在《说苑·建本篇》、《后汉书·延笃传》均作孔子或圣人。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笃于亲即孝于父母,厚于父母。这也是论孝与仁有密切关系的。此外,孔子强调君子不弛(怠缓)其亲(《为政》)。反之,弛其亲,非君子也。所以墨子主张兼爱便是小人。孔子强调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反之,非其亲而祭之,便如《孝经》所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他人之亲死后也不许兼祭他,何况他人之亲生前而可兼爱他么?孔子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子路》)隐是隐讳。反之,不为父隐是不孝,不为子隐是不慈。孔子是主张宗法人治而反对法治的。第三、孔子的仁与大忠相等《论语》记载:孔子称殷的三个大忠臣为三仁(《微子》)。可知一般忠臣还不够称为仁,必须像殷的三个大忠臣才可等同于仁。第四、在孔子心目中,礼高于仁何以见得?《论语》记载:孔子评价管仲
儒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文化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积极作用   论语   儒家思想   全球化   孔子哲学   思想体系   当今社会   新加坡   以人为本  
描述: 孔子生当乱世,眼见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便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提出治世之策。孔子的治世思想虽不受纳于各国人主,但他所流传整套人文与社会思想,经过后儒的继续发展,形成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仁、礼、和、同、孝、信等要素,成为历来历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信条。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促使各国无论是政治经济上,抑或是文化上,都面对严峻考验,社会和谐也不可避免地遭受无情的冲击,岌岌可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成为当今国家所急需解决的课题。
毛泽东思想与中庸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结合   孔子哲学   儒家哲学   中庸哲学   古希腊哲学   哲学思想   两条战线斗争   毛泽东思想   传统哲学   毛泽东同志  
描述: 本文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与孔子哲学的关系。文章论证了:70多年的革命历程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了下列事实:当我们把从俄国学来的哲学思想用来排斥传统哲学、实行“苏化”的时候,我们就遭受挫折,就后退;当我们与传统哲学相结合,即实行“儒化”的时候,我们就胜利,就前进。
物与天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形而上学化   中国文化   顺应自然   孔子哲学   中国历史   庄子   文人士大夫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文化意识  
描述: 读中国历史这部大书,真让人一唱三叹,陶醉其间。中国历史是一部文化创造史,几乎所有分枝都从“文化”这棵大树上吸收营养,继而又有所馈补充主杆。上下几千年,不论造神,造物,人文思想始终渗透其间,使中国人的创造物呈现博大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标准,散发着深沉的文化意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等到儒、道、佛三教开始互相补充时,中国人文思想的灵思巧辩便达极致,可谓尽善尽美。孔子哲学里是“成人伦,助教化”的入世进取;庄子那里便是“傍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出世消极;到了佛学那里更是形而上学化了的“打坐参殚,升入涅”的超脱避世;孔子强调要“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担大任、得显耀;佛陀那里更要先当“苦行僧”才能超脱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而在庄子那里却可帮你在今生观世便获得大自在、大舒坦、大安详,只要你能“随遇而安”、“顺应自然”,多么简便。所以,当庄子的思想被文人士大夫们集中、搓揉后,“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