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汪曾祺文化意识的民间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汪曾祺   文化意识   民间  
描述: 自 8 0年代以来 ,有关汪曾祺的研究 ,基本上是从时间维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认为他的文化意识及其审美态度 ,主要渊源于儒、道、佛 ,或者是三者的圆通与整合。这种认识 ,在汪曾祺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基本上代表了近 2 0年来的研究向度和主要成果。本文则从空间维度着眼 ,在整个 2 0世纪的文化背景上 ,对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进行了一番宏观上的审视与考察 ,发现其文化方位实际上是属于民间的。正是其文化意识的民间性 ,决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论中国古塔雕刻艺术演变的文化学意义:以泉州东西塔和福清瑞云塔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塔   世俗化   文化意识   雕刻艺术   瑞云塔  
描述: 塔是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同时也是一座庞大的雕刻艺术宝库,通过对比泉州东西塔与福清瑞云塔雕刻题材以及排列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佛塔在2 0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由高不可攀的宗教建筑,演变成具有儒、释、道以及民间传统观念的多功能建筑,体现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世俗化趋向。
《阿Q正传》的深层文化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Q   阴影原型   主奴双重性   精神胜利法   文化意识  
描述: 儒释道作为支撑起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阿 Q正传》中呈现出没落的命运。人性恶集中显现 ,  人性空前异化的年代里 ,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原型被重新激活 ,并在鲁迅手中因与阿 Q个性形式聚合为一体而获得了现实生命力。阿 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为人性弱点和阶级压迫中精神奴役创伤相结合的产物 ,这似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阴影 ,而主奴双重性则是中国“家天下”社会的特产。鲁迅的文本既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政治 ,更是以文化隐喻的方式影射人类
对立不一,《红楼梦》文化意识解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张家口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立不一       《红楼梦》     文化意识  
描述: 《红楼梦》的价值还在于它文化意识的艺术表达上。《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儒、释、道三位一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但它重在表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对立性和不一性。小说矛盾冲突从根本上讲还是传统文化的对立和斗争。正是在这一对立与斗争的艺术表现中来完成人物心灵的救赎和作家审美理想的艺术升华。
三教合一:论<<水浒传>>的宗教文化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宗教   《水浒传》   文化意识   儒教  
描述: 《水浒传》阐扬了儒、释、道三教扬善惩恶的伦理意识 ,并规范人欲 ;三教互补的人格范型 ,决定了好汉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同时三教宗教观念及某些表现形式 ,是小说构思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命运的依据和手段 ,在写实的背后又显现出宗教神秘的色彩。
蜀学与家学:唐君毅早年经历及其影响(1915-1925)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新文化运动   现代新儒家   蒙文通   唐君毅   墨学   蜀学   宋明理学   哲学思想   文化意识  
描述: 在现代新儒家中,唐君毅先生被称为"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牟宗三语),他构建的"心灵九境"哲学体系气象恢弘、仪态万千,是对世界各种文化精神的一次判教式的总结。那么,是什么样的愿力促使他去完成这项恢弘庞大的哲学体系构建的呢?有研究者曾指出:"唐君毅原是为了排解人生的苦情和文化的纷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孔子   人与人   中庸思想   君子人格   文化背景   文化意识   儒家代表人物  
描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其来源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组成部分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统治阶级的主流文化意识,亦是茶文化的主体。细观儒家思想之精义,在中国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均有体现。
物与天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形而上学化   中国文化   顺应自然   孔子哲学   中国历史   庄子   文人士大夫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文化意识  
描述: 读中国历史这部大书,真让人一唱三叹,陶醉其间。中国历史是一部文化创造史,几乎所有分枝都从“文化”这棵大树上吸收营养,继而又有所馈补充主杆。上下几千年,不论造神,造物,人文思想始终渗透其间,使中国人的创造物呈现博大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标准,散发着深沉的文化意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等到儒、道、佛三教开始互相补充时,中国人文思想的灵思巧辩便达极致,可谓尽善尽美。孔子哲学里是“成人伦,助教化”的入世进取;庄子那里便是“傍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出世消极;到了佛学那里更是形而上学化了的“打坐参殚,升入涅”的超脱避世;孔子强调要“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担大任、得显耀;佛陀那里更要先当“苦行僧”才能超脱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而在庄子那里却可帮你在今生观世便获得大自在、大舒坦、大安详,只要你能“随遇而安”、“顺应自然”,多么简便。所以,当庄子的思想被文人士大夫们集中、搓揉后,“崇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