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殊途而同归:先秦儒道社会和谐思想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儒道思想   政治哲学  
描述: "和"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国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并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先秦儒、道两家政治哲学中都有社会和谐这一重要的思想元素,他们基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立场规划各自的社会和谐蓝图。儒家致力于有为的等级和谐的诉求,道家则主张"无为"而达致社会的和谐有序。虽然儒道两家社会治理方略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都是将社会建设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理性,期冀通过社会和谐这一路径,实现国家政治安宁和君王江山永固这一价值理性的目标。
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及其文化观和社会观
作者: 刘登鼎   来源: 湖南省第三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分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社会和谐   文化差异   儒学  
描述: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的论述,以见其文化现与社会现,从而针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提供一个古典视角以治疗我们时代的痰病。
孔子对社会和谐的人格诉求及其启示
作者: 杨秀香   来源: 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和谐   和谐人格     中庸   孔子  
描述: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主张以复礼为根本,塑造和谐人格行为以为用来治乱、救世、挽救危机。以复礼调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是一种现实悖谬。所以,他不得不用仁来补充礼。仁的引入使礼要达到的制中、和为贵的社会目标找到了新的实现途径,这就是塑造和谐人格。就和谐人格而言,中庸和仁是一致的:和谐人格在行为的层面上表现为中庸,在心理的层面上则是仁,中庸和仁互为表里。在制度失灵的情况下,塑造具有协调性的和谐人格对于救世、治乱而言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孔子以致力和谐人格的塑造作为救世、治乱的政治措施现实的失败了。但却为后人留下
儒、道互补视阈中的道家社会和谐理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道家   刚柔相济模式   儒道互补   现代转化  
描述: 道家的社会和谐理念是自然型的,与儒家的伦理型和谐理念形成了对比。但从比较的视角来看.道家与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在忠信、责和、民本、风俗淳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直接相通的。道家主张的自发式秩序、柔性秩序、生态文明与儒家所体现的教化性命令式秩序、刚性秩序、礼乐文明相反而相成,形成互补性结构.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和现代化空间。
全球视野下的孔子和谐观及其当下价值: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作者: 傅永聚   闫春新   来源: "先秦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汉唐儒学基本特征及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和谐   道德自觉   仁孝修身   人伦教化   孔子   政治秩序  
描述: 以《论语》为例,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无论其礼乐文化观,还是其仁孝修身观,孔子这两个联系密切的基本理论,都可归结为"和谐"二字。前者表现为道德伦理、礼乐教化和以仁、敬释礼乐;后者表现为一以贯之的以"和"之精神诠释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孝(孝慈为家庭和谐的根本)及其两者的关系。仁孝修身必须立足于礼乐文明,而礼乐文化必须提升为修身成性的道德品格,从而培育出"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当今世界人
佛、道、儒合一与社会和谐的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和平共处   文化因子   社会文化   古代中国   一体化   宗教现象  
描述: 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佛、道、儒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我们把这种合理性导引到构筑具有中华特色的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是能够让宗教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道德体系作出贡献的。以下对中国古代佛、道、儒为主干的多信仰多文化和合体制的功能作些探讨,请大家批评指正。宗教的一大社会功能,亦即宗教社
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
作者: 暂无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法并重   社会和谐   以法治国   以德治国   以道治国   以爱治国   百家争鸣  
描述: 变社会动乱为天下和谐,贯穿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始末。孔子不忍礼崩乐坏,总结夏商西周的兴亡经验,主张克已复礼以德治国。孟子沿着孔子的思路扩展,形成了仁政说和养气说,使德治思想得以全面发挥。儒家是从统治者的历史经验升华起来的学说,有待新的时代的检验,其实践遇到挫折,便遭到怀疑。受到忙于耕种织、难于温饱的劳动阶层的怀疑,儒学便成了“繁饰礼乐”、“倍本弃事”的伪君子,产生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因战乱沦落而心灰意冷的知识阶层的怀疑,孔子便成了奚落嘲笑的丑角,产生了老、庄道家深邃的关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受到急功近利欲王欲霸诸侯们的怀疑,孔孟王道政治便皆不见用,产生了商韩激进的法治实践。儒、墨、道法的学说,实质上是以德、以爱、以道、以法治国四种社会和谐主张,其优劣互见,长短互补。战国末年,荀子识力超拔,在批判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的带有总结百家之学意义的社会和谐思想。
浅谈“和谐”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地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核心价值   历史文化   传统思想   中国   思想理念   文化主体  
描述: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体代表是“儒”、“道”两大家,纵观上下二千多年“儒”、“道”悠久的历史文化,追根寻源,他们的思想理念和核心价值就是“和”、“和谐”、“和合”。具体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宇宙和谐——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宽厚、仁爱;心灵和谐——正心、坐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修已以安人、修已已安百姓”。即构建和谐的心灵以建立和谐的社会,构建入与入之间的和谐相处的社会群体,同样能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和谐。[第一段]
新加坡宗教和谐的原因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亚纵横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宗教政策   多元化   新加坡   宗教信仰   原因   价值观  
描述: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不同的种族带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纷至沓来,组合成一个多种族大家庭,一个罕见的多元社会,一个五彩缤纷的宗教的大观园,新加坡汇集了世界上形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三大宗教到一些几乎绝迹了的小宗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除拥有佛教、道教、回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大教派外,新加坡还拥有最古老的犹太教、拜火教,也拥有最年轻的天理教、答亥教以及华族所新创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和“儒、道、释、耶、回”五教合一的宗教。众多的宗教,造就了新加坡人宗教信仰多元化。据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400万总人口中,华人250万,占总人口的76.8%;马来人45万,占总人口的13.9%;印度人25万,占总人口的7.9%;其他种族4万多,占总人口的1.4%。在新加坡15岁以上的249万人中,共有207万人即85.1%的人口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锡克教,其中,基督教、天主教信徒36万,占总数的14.6%;佛教信徒106万,占总数的42.5%;道教信徒21万,占总数的8.5%;穆斯林37万,占总数的14.9%;印度教信徒9万多人,占总数的4%;其他宗教...
“仁爱”与“兼爱”:两种不同的和谐友化传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德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和谐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内涵   和谐思想   “兼爱”   传统   “仁爱”思想   社会失范  
描述: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方略,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但儒、墨两家的和谐思想内涵和实质是不相同的。儒家以“仁爱”为宗旨的和谐思想是“尚礼和谐”,是以“周礼”规范的有序和谐,不具有公平正义的思想价值。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