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氏南宗的政治主张及其在浙西南的政治活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活动   政治主张   孔氏南宗  
描述: 自南宋初年南渡以来,孔氏南宗族人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中经世致用、修己以安人以及礼让治国的思想,强调教养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注重政治举措的现实针对性,并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和参与政治活动。由于孔氏家族的独特身份和地位,更加之良好的"德让"风范,孔氏南宗士人的政治活动为浙西南社会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对广大民众起到了良好的教化示范作用,从而推动了浙西南地区的文明教化和社会进步。
寻求区域史研究的新起点:读《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家族   社会变迁   孔子   浙西南   南宗   宗族文化   宗族活动   儒家文化   新起点   区域史  
描述: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最大的文化遗产,乃是自春秋以降,至今长盛不衰的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论证上古世界轴心文明时所云
试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中儒侠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侠相依   名望   人格      
描述: 如果从理想人格,阶级基础,历史背景等角度重新厘定儒与侠的关系,不难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趋同性、融合性。儒侠互补的根本原因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身人格缺陷的反思。
周孔“金律”的倾危与“均衡”转化方案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与术   金律   六经   均衡转化   人兽观  
描述: 周孔的道德“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生倾危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去重建这一体系;而拘于伦理学、形上学和政治学的儒、道、法各家,亦从此各抱地势,高自标置。但由于这些均不乏偏执倾向的新构想足以导致道和术的断裂,因此,东周晚期以至于秦汉,以“杂家”面貌出现的综合性“金律”体系,在一统政治的推动下开始了“返本开新”的均衡转化行程。
《管子》中的君臣“定位”与政治心理根据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君臣安位   《管子》   政治心理   君臣失位   君臣易位  
描述: 儒、道、墨、法四家,均对君道、臣道有过较为清晰的论述,并透过“君道”与“臣道”,明确了君臣的基本定位,即君、臣应“各守其道、各安本位”。其中,《管子》中既对君道、臣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同时又另辟蹊径,在详细阐述“君臣安位”、“君臣失位”的基础上,对“君臣易位”的产生、特点和影响做了清晰的论述。透过这一论述,我们进一步探究“君臣易位”背后的政治心理因素。
王俭“风流”与南朝士风之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士风   王俭   南朝  
描述: 王俭之风流表现在领袖士林与出任宰辅两个方面,是南齐士大夫与皇权相互需要、彼此结合的产物。王俭因时势而崇儒制礼,表明士大夫与皇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了融合,但这种融合是以士大夫回归儒家皇道意识为前提的。这成为南朝士风的转折点。
胡寅辟佛思想的方法论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正辨》   胡寅   辟佛  
描述: 儒佛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理学家一个共同的心结。在胡寅那里,辟佛更是成了其毕生的志业,他激烈的反佛斥佛思想大多凝结于《崇正辨》一书中。胡寅对佛教的批判往往是通过揭示儒佛的区别来实现的,因而崇儒与反佛的相容与纠缠,成为《崇正辨》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之一。
《理惑论》与汉末儒佛伦理的矛盾冲突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儒佛   佛教教义   佛教伦理   儒家伦理   伦理思想   伦理观念   儒家学者   儒家传统   牟子  
描述: 《理惑论》与汉末儒佛伦理的矛盾冲突
《元史》与《新元史》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朝   明太祖   列传   朱元璋   元史   成书   永乐大典   二十四史   实录   史料价值  
描述: 一、《元史》的成书经过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的《元史》,二百十一卷,明初宋濂、王祎等人撰。此史与其他历代正史有一点明显的不同,就是成书十分仓促。它分两次修成,加起来也只用了三百三十一天。洪武元年(1368),即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当年十二月,他就诏令儒臣利用元朝遗留下的实录等史料,准备撰修《元史》。
略论刘邦政权中儒士的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老   知识阶层   儒士   刘邦   巩固政权   楚汉相争   陈平   知识分子   促进作用   公元前  
描述: 秦失其鹿,群雄角逐,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刘邦夺取。刘邦在楚汉相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统天下”,又使“帝业”稳固地发展下去,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儒士在刘邦政权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谓儒士,这里主要指读书人或“通古今,辨然否”的“能任事之人”,用现代语讲,即指知识分子。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刘邦是一位憎儒排儒的历史人物,其实这是皮相之谈。不错,刘邦早年是一个“不修文学”、“与人言,常大骂”的无赖。起事后,见戴儒冠的来客竟取下其冠“溲溺其中”,其“不好儒”远近闻名。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儒士作用的发挥,刘邦逐渐转变了认识。例如公元前207年,刘邦召见郦食其,因知他是儒生,有意坐在床上让两女子给自己洗脚,露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