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鲁迅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于九涛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鲁迅   孔子   生命哲学   政治理念   伦理观念  
描述: 鲁迅与孔子作为中国两个思想解放、文化转型期的文化伟人,他们都肩负着文化重建的历史使命,面临着人生的困惑,承受着与当时社会悖立的痛苦。本文通过生命哲学、伦理观念、政治理念、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比较,研究鲁迅与孔子在思想上的相通与背逆、孔子对鲁迅的影响以及鲁迅在思想上对孔子的超越而在行为模式上对孔学的被动执守。本文旨在透过鲁迅与孔子思想比较这一个案,推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文化重建过程中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尴尬、东方与西方的困惑,透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路上的艰难抉择,从而为打造21世纪文化中国提供一种思考
长江流域傩面具艺术造型及其文化审美根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   程式化   审美取向   伦理观念      
描述: 儒、释、道三家造像样式的影响决定了长江流域傩面具造像的基本样式:线条柔和,造型饱满圆润,注重写实,夸张有度,色彩对比强烈而又纯朴凝重,装饰性不强,个性不突出的程式化倾向;而经济文化的普及与发达则使得长江流域审美取向的普遍接受度很高,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傩面具造像的程式化倾向。
试论《颜氏家训》中的儒家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身修养   先秦儒家   儒家思想   《颜氏家训》   士大夫   《勉学》   伦理观念   章太炎   颜之推  
描述: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3-0068-02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继承了传统的儒家道德学说,阐发了一套教子、治家、为人、治学的方法。颜之推虽也归心佛教,相信道教,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念念不忘的还是儒...
《太上感应篇》与道教的劝善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上感应篇》   儒释道三教   善思   “善”   道教   “恶”   伦理观念   《道德经》  
描述: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一、《太上感应篇》简介《太上感应篇》是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在道教中影响深远,甚至其他宗教也借助其思想来对世人劝善去恶,比如佛教将道教“承负说”解释为“因果”来劝说世人积善缘,得善果。《太上感应篇》同《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等在明清时期被作为善书广泛传播。善书在民间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劝善思想的传播,同时传播善书也是老百姓积善积德的重要形式。《太上感应篇》的内容与《抱朴子.内篇》部分相类似,可以推测《太上感应篇》的作者在撰写该书时参考了《抱朴子.内篇》,其中有关禁忌的文字与《抱朴子.内篇.微旨》如出一辙。这些禁忌多是百姓日常生活所见,其作用也多影响民间生活...
敦煌佛教文学儒化倾向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儒家思想   佛教文学   讲经文   佛教文化   伦理观念   敦煌寺   儒化   中国人民   敦煌佛教  
描述: 印度佛教以它本来面目初传入中国时,是与中国人民固有的伦理观念相矛盾的。释门关于“无始以来一切众生,于六道中互为父子”“识体轮迴,六趣无非父母”(释法琳《广弘明集·辨正论》《大正藏》五十二卷)的主张和唐彦悰在《集沙门不应拜俗论》中否认东土君
《理惑论》与汉末儒佛伦理的矛盾冲突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儒佛   佛教教义   佛教伦理   儒家伦理   伦理思想   伦理观念   儒家学者   儒家传统   牟子  
描述: 《理惑论》与汉末儒佛伦理的矛盾冲突
非儒学说的现代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百科知识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武帝时代   儒家思想   非儒学派   现代意义   社会结构   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   伦理观念   中国社会发展   东亚现代化  
描述: 最近几年,随着东亚地区现代化的不断成功,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舆论界以及思想文化界相当一部分学者比较倾向于认定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正面意义;不仅对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提出严厉的批评与质疑,而且干脆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及东亚汉文化圈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然而,当我们仔细研讨这种观念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论证过程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这种观念除了对中国社会克服意识形态的一元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文化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   封建社会政治   伦理模式   个体价值   中国历史   儒家入世   伦理观念   家国同构  
描述: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层结构,可简括为: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展开,曾经替封建士大夫筑成一座座“炼狱”,从中锤锻和塑造出他们的双重人格。这既表现为儒家入世与出世,即“兼济”与“独善”之间的矛盾,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也表现为群体道德与个体价值,即“明礼义”和“知人心”之间的撞击,所谓“外儒内庄”之道。“一显一隐,灌溉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这是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