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山崎暗斋与隐溪智脱的儒佛之辨及其余绪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辟异   儒佛合论   隐溪智脱   儒佛论争   护法资治论   山崎暗斋  
描述: 江户时代初期朱子学者山崎闇斋汇集朱子学排佛之论的着作《辟异》,引起同时代佛门中人隐溪智脱的《儒佛合论》的全面反击,本文旨在分析与比较上述二人着作的儒佛之辨,以及二者之辨所引起後续的余波争辩,以窥其思想史的意义。本文第二节首先分析山崎闇斋《辟异》的内容,接着在第三节分析隐溪智脱的《儒佛合论》对《辟异》的逐一反击。在《辟异》与《儒佛合论》的论辩之後,仍然余波荡漾,本文第四节透过1707 年由森尚谦(不染居士)所撰之《护法资治论》十大卷中的儒佛之论,分析其「引儒证释,依释明儒」之会通方法。透过上述的儒佛论辨,让我们看到一项事实,即过往儒学仅依附在禅僧或佛寺中的学问,已足堪与佛氏鼎足而立的时代已经来临。
从传世儒典与郭店儒简看先秦儒学的忠信之德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论语   Confucian   Lunyu   loyalty   忠信   Mencius   Kuodian   道德   honesty   teachings   morality   and   Liji   孝经   孟子   郭店   礼记   儒学   Xiaojing  
描述: 忠、信在先秦儒家典籍文獻中非家庭倫理道德,而是社會上人際往來的行爲準則。稍早,它是士君子立身行道的行爲準則;其後,隨著士君子由修身而治民,內聖而外王,這種準則亦外擴而爲蒞政治民的君德,或爲官事上的臣操。至《荀子》,一本尊君的觀點,以「忠」爲敬順的臣操,卻力求君臣關係的圓滿和諧,孔子以來作爲君德之「忠」義逐漸成爲過去,「忠」終確定爲臣道。各種紛歧的「忠信」義涵,我们可以從傳世儒典《論語》、《孝經》、《孟子》、《禮記》,以及郭店出土多種儒家文獻若〈忠信之道〉、〈六德〉、〈魯穆公問子思〉、〈語叢一〉中,清楚看到這樣的狀況。
王弼圣人有情说与儒、道、玄思想之关涉与分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思想   圣人有情说   玄学   王弼  
描述: 針對當代「以儒、道思想為依判的思想論題」來詮釋王弼聖人有情說的諸多意見,本文將之權分為五種類型:(一)近於儒家(二)近於道家、(三)道家之修正、(四)正宗之道家、(五)兼綜儒道,並逐一檢討反省其得失。 以儒、道思想為依判來定位王說,皆存在著將王說消融於儒、道思想之體系與脈絡的限制,因此本文主張有必要回歸玄學內在理路以作為重新論述王說的基礎。由是依「何、王二說與何、王玄學之連結」、「從情之有無的爭議至有無關係之玄論的轉向」、「立足於聖人位階的玄論發用」三個面向來進行討論,重新置於「有」、「無」之關係史來界定王弼的聖人有情說,使之植根於本體論的位階,立足於聖人論的格局,以突顯王說於玄學發展中承轉啟迪的角色與地位。 經由儒、道、玄思想的檢視,王弼之聖人有情說在縱的承轉面向上,不僅可以掌握其迥異於儒家與道家的特質,並回應何晏、王弼、向郭之玄學發展的理路;在橫的影響面向上,聖人理境與名士人格亦能在各定其位下,搭起一有效對話的橋樑。
历史、戏剧、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摄政》与郑光祖的双重心境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公摄政   元杂剧   尚书   郑光祖   历史剧  
描述: 本文從元雜劇中的「歷史劇」談起,討論此一界定方式無法如實呈現元雜劇與「歷史/故事」的關係,因此主張以較為寬泛的「歷史故事劇」稱之,才能明瞭元雜劇中處處充斥的謬悠與隨心。在大部分戲不遵史實的情況下,《周公攝政》卻是當中的異數,以「不偏離正史」為主軸,不像一般「歷史故事劇」的謬悠、隨心或批判,反而帶有正面評價、宣傳教化的政治意義。本文將探討其「徵引史料」的書寫策略,深入其編寫及展演所可能具有的「政治」意味,反芻「歷史劇」與「當朝史」的映照解讀,重新理解作家創作時的幽微心志。鄭光祖一手寫「思漢隱喻」之戲,一手寫投合上好的應制戲,「雙重心志」的立場看似矛盾-雜劇既是其抒發心底聲音的自由文體,同時也是其懷抱功名之夢與晉身之階的唯一管道。然而,表面上的矛盾,骨子裡卻是合一的:在作品中,都映射出對於經典價值、政治典範與文化聖賢的認同,亦即「以儒治國」的思念與盼望。
《左传》「弑君叙事」举隅-以赵盾、崔杼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传   弑君   崔杼   叙事   赵盾  
描述: 「趙盾弒其君」與「崔杼弒其君」乃春秋時代兩件重大而著名的史事。《左傳》對此二事件的載述,素為中國傳統史學-尤以「倫理」、「德行」為核心概念的史學理論-所津津樂道。本文則由敘事學的角度切入,首先分析此二弒君事件的情節,探討事件的背景、弒君的原因;其次由人物方面,比較《左傳》刻畫趙盾、崔杼此二「弒君之臣」的形象異同;復次則藉由探討《左傳》對弒君事件的態度,說明《左傳》敘事力求平衡「公眾秩序」與「個人德行」的意義所在:既顯揚個體德行的價值,又維繫君臣倫理的穩固,兩者相輔相成,既呼應先秦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呈顯《春秋》的微言大義與《左傳》的敘事特質;文末則透過與西方歷史學/敘事學的比較,凸顯《左傳》敘事的意義與特色:在史事遷流中,求索恆常不變的倫理關懷與道德價值;在時代顛沛中,堅持褒善貶惡的史官精神。
宋刊诗话总集与宋诗特色-兼论图书传播与诗分唐宋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刷传媒   诗分唐宋   宋代诗话   诗话总集   宋诗特色   图书传播  
描述: 本論文探討圖書傳播之多元,借鏡傳播學之理論,以詮釋宋代詩話集成與流布之影響,舉《名賢詩話》、《詩話總龜》、《唐詩紀事》、《苕溪漁隱叢話》、《詩人玉屑》諸詩話總集為說。五部詩話總集,除《名賢詩話》不脫「以資閑談」之原始詩話習氣外,《詩話總龜》以論詩及事為主,又偏好造語用字,已隱現江西詩法。《唐詩紀事》廣搜博稽,徵存唐詩文獻,為南北宋詩人學唐變唐之典範體現。《苕溪漁隱叢話》為詩話記事與品詩之分水嶺,唯提倡創意造語,標榜自成一家,宋詩宋調之風尚已具體而微。《詩人玉屑》為論詩及辭之大宗,強調詩格詩法,為南宋江西詩風之集成與反饋。凡此,或緣於印刷傳媒之便捷,與寫本藏本相輔相成,影響宋代詩人之閱讀接受與發表論述,宋詩特色之形成,得以考見。錢鍾書《談藝錄》所謂「詩分唐宋」,朝廷之崇儒右文,士人之博觀厚積,有以致之。若非雕版印刷崛起,圖書流通暢快,詩學之嬗變當不致如此。
“神解”之外:江澄《道德真经疏义》对宋徽宗御注《老子》之阐发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徽宗   道德真经疏义   御注老子   江澄   老子学  
描述: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頒示天下之後,太學生江澂曾為之疏解,寫成《道德真經疏義》一書。在宋代老子學的學術舞臺上,《老子》文本,經由徽宗「注解」,再到江澂「疏義」,君臣之間的推廣衍義,確實達到一個新的顛峰時期。《疏義》既是針對御注《老子》而來,將二者吸納成為一個有機連繫的整體而加以闡幽發微,進行相關學術論題的反省思考,當該是值得認真勾稽的議題。江澂雖然標榜御注《老子》為「神解」,然而對於御注的義理闡發,實非亦步亦趨、簡單沿襲而已。其一方面多所承繼發揚,另一方面也自下己意,在「神解」之外,充分發揮了一些不同於君王的看法。其間岔出徽宗「神解」的義理脈絡之外,以建構屬於自家老學觀點的地方也是有的。因此,本論文的焦點即在於理析江澂如何閱讀徽宗的注解《老子》,擬以兩條進路作為探究的切入點:一是就《疏義》「深化御注《老子》中的儒家意識」而言,申說江澂更為強烈鮮明的儒家精神。疏文中,他熱切期盼徽宗能以堯、舜作為理想君王的傚仿楷模;以孔子、顏回等儒者形象作為老子相關學說的代言人;特別喜歡將儒家的仁政之說與老子政治思想相叩合;又大量援引儒典文獻或其哲學命題來證解《老子》相關學說等等。凡此,在在顯示出江澂更為深刻的儒家傾向;二則是就《疏義》「對御注《老子》傾向『無為』一邊的義理轉化」而言,深入剖析江澂理解的「無為」,並非如御注以「因其固然,付之自爾」為主要內容,徽宗言「不立一物」、「不廢一物」,終至於有消極守成、無所作為的傾向。江澂的重點則在於極力綰合「無為」、「有為」的「體」、「用」關係,深刻論證彼此相依相須、缺一不可的義理架構,以轉化御注偏執「無為」的趨向。此君臣注《老》的整體性觀察,對於宋代老子學各式詮解取向的多元化樣貌而言,當能使其具體輪廓更加清晰完整,俾使當期相關專題、專家的研究,更為詳實周備。
试論邓传安建构在台儒学系谱的意图-以倡建鹿港文开书院始末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开书院   邓传安   在台儒学系谱  
描述: 本文旨在透過文開書院籌建始末為觀察起點,深入探究主要倡議者鄧傳安在選擇陪祀八賢時提出的標準,如何展現他建構在台儒學系譜的意圖。 鄧氏來自權力核心,擁有詮釋及發言權,本身又深習朱子儒學。他提出的取捨標準不僅是個人思考取向,同時也是當時官方價值觀的一個縮影;在論述此八位對台文教有功之先賢時,不但將其與朱子學整合,這幾位跨越南明、鄭氏至清朝的賢儒透過文開書院祭典、祭文、碑記之公開宣示,可看出鄧氏已將南宋朱子至盛清藍鼎元連成一個一脈相承的儒學系譜。此一系譜的完成除指出文化主體的連續性,也同時讓我們看到鄧傳安有意藉此將台灣納入清領漢人文化圈。
由道器之辨論王船山证立形而上的进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船山   器先道後   形而下   形而上   功夫视域  
描述: 船山從實存的眼光出發,由主體功夫的視域討論形而上內容的開顯。為矯王學末流對內向功夫的過分側重,船山一再重申形而下在實踐上的意義,意在指出天道與現實生活的相即不離。因此船山開掘即器顯道的道體活動面向,旨在突顯形上道體的活動創造義,以提舉形而下在實踐過程中圓成德性的意義,使功夫由內在證悟的側重,重歸於日用的平實踐履。其同於前儒處,在於延續天道性命貫通的傳統,肯定內在體證在道德實踐的關鍵地位,但他更推進一步,極力創發形而上本體的活動面向,並以之規範功夫進路,以致於處理體證問題時,順當將功夫重心從對證體的討論移至對致用的注重。這在功夫意義上,能將宋明儒側重主觀面體證實踐的面向,引導至現實承擔的外向活動,進而補足了客觀面的創發虛歉。
荀子“法後王”说究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文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法後王   法先王   礼义之统  
描述: 對於未深究荀子思想的人而言,「法後王」說似乎是針對孟子的「法先王」而提出,其實不然。 荀子批評子思、孟子的「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重點不在「法先王」,而在「略」而「不知其統」。因為荀子雖強調法後王,更暢言法先王。而先王、後王的本質同為倫理規範的依據,之所以一分為二,是由於對應的課題不同,永恆不變的道理原則以先王為法,與時俱進的文物制度則以後王為法。 鑑於先秦諸子皆各自稱述上古先王以證成己說,卻不肯定禮義;且俗儒不知尊崇禮義而貶抑詩書,導致接近墨家並趨向流俗的頹風,為振衰起弊,荀子乃轉而提倡法後王,以建立禮義之統。而法後王主張的提出,不僅在治道理想上符合孔子「從周」的理念,且在政策施行上符合因革損益的原則。 由此可見,「法先王」與「法後王」在荀子的學說中是兼容並蓄的,甚至可說,強調後者目的在成全前者。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