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朱子“持守”思想及其儒学践履精神
作者: 高旭   来源: 武陵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子   修身   德性修养   “持守”  
描述: "持守"思想是朱子理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子的修身论。存心、持敬和主静,这是朱子"持守"思想的基本内容。朱子认为"心"在德性修养中居于主宰地位,能"唤醒""收敛",使其常处于"惺惺"状态;强调"敬"是圣门纲领,要始终坚持"修己以敬";还主张习于静坐,明辨动、静关系,以"静"涵养身心。朱子所言存心、持敬和主静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朱子"持守"思想尤为重视"日用"之间的修身功夫,表现出强烈的践履性,试图在切实有恒的德性修养中,存天理、去人欲。
论子张氏之儒在墨家形成中的历史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陵学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执行力   墨家   仁爱   子张   兼爱  
描述: 子张对"仁"的理解与孔子不同,子张扩大了"仁爱"的外延,使"仁爱"具有了后起墨家的"兼爱"学说的因子。子张主张加强理论学说的执行力,提高儒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这也与墨家重视践行的品格有相通之处,子张之儒的主张实为墨家的理论先导。
阐发性命道德之精微——论《宋元学案》对周敦颐《通书》的诠释与评价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陵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宋元学案》   《通书》   周敦颐   “四德”  
描述: 在天人关系上,周敦颐以“诚”贯通性命与道德,以“四德”说规定了天道与人性的继承关系,黄百家进而依据刘宗周的“四德”说贯通了天道与人道之性情。在工夫论上,黄百家继承心学的“研几”说解释周敦颐的“几善恶”说,以慎独说解释慎动说,以理欲合一解释“无欲”说。在人性论上,黄百家认为周敦颐的人性论中包含有天命之性(诚、中)与气质之性(刚柔善恶)的区分。在境界论上,黄百家认为周敦颐追求的“孔颜乐处”是在效法天道的过程中追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境界。在政治论上,黄百家阐发了周敦颐效法自然的“顺化”观和“礼先乐后”说。在思想定位上,黄百家从思想宗旨出发论述了儒释之辨,指出周敦颐的思想旨趣及其事业与佛教不同。
“尊德性而道问学”——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陵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修养工夫论   道问学   陆九渊   尊德性  
描述: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发,确立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行的修养论。陆九渊远承孟子大体说,近承程颢识仁说,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确立了以发明本心的尊德性为宗旨统摄道问学的修养论。由此朱陆思想体系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修养论来源、内涵及地位存在差异,并直接导致朱陆易简与支离的教育方法、践履与讲学的教育内容,以及禅学与俗学的门户之争。其实儒释之辨只在于是否承认天理,陆王心学只是将天理收归道德本心,并未丧失儒家的道德本位立场。
《淮南子》论“用人之道”及其史鉴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陵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用人之道   人才   儒家   《淮南子》  
描述: 《淮南子》的人才思想丰富深刻,其“用人之道”主要体现在治国重才、明于观人和用人有术等三个方面。《淮南子》的用人之道,不仅具有显著的黄老、道家色彩,而且颇受儒、墨、阴阳诸家“尚贤”思想之影响,表现出多元性、综合性、辩证性和致用性的特色。《淮南子》的用人之道是西汉黄老政治经验的历史凝结,虽然其理论内涵存在着传统专制君主政治的历史局限,但从实际的用人艺术而言,对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领导者,仍然具有可贵的启示价值。
《庄子》仁义观的多维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陵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仁义   道家  
描述: 在仁义问题上,《庄子》或肯认,或批判,或整合,具有多重维度。以仁义为精神之末、应世之迹、治世之具和臣下之节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肯认的态度。以仁义为道德之失、撄心乱性、禽贪者器、殉名害身等为依据,《庄子》对仁义持以批判的态度。以道德与仁义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等为依据,通过建构一个本末式和回环式的理论结构,《庄子》做到了在自身理论基础上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超越和含摄,从而将其或批判、或肯认的态度予以统一和整合。分析《庄子》的仁义观,有助于理解《庄子》和道家在仁义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统贯性,进而深化我们对儒、道之间互补性复杂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