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直躬证父的诠释向度及其儒学立场
作者: 尹文芳   邓铭英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立场   亲亲相隐   直躬证父   诠释向度  
描述: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主张是孔子针对“直躬证父”提出的,近现代肯认和维护孔子主张的学人虽然有着相近的思想旨归,但对“直躬证父”一章的注释和解读存在歧异,塑造了“真”的直躬、“酷”的直躬、“丑”的直躬三种人物形象,对孔子主张的正当性论述则存在神圣性叙事、生活化叙事和法律性叙事三种选择。揭示这些注释和解读当中的分歧,不难发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儒学处境,也能为儒学现代价值的重新审视提供各种不同的诠释维度
在宗教与人文之间:儒学人文信仰的特质
作者: 刘莉萍   王鹏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文   道德中心   宗教   儒学人文信仰  
描述: 宗教性人文主义是儒学人文信仰的总体特征,天人合一是儒学人文信仰的核心价值,道德中心是儒学人文信仰的超越途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儒学人文信仰的理论特质。作为心性哲学的儒学人文信仰,其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整合人心,建构社会秩序
张九成对《论语》的禅学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偈颂   《论语》   张九成  
描述: 张九成所著《<论语>绝句一百首》为儒佛融通之作,带有非常强烈的参禅意味,虽然名之为“绝句”,而实乃拟取于佛门之“颂古”。参禅悟道的思想经历为张九成研读《论语》等儒家经典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他从《论语》记载的圣贤言语中体悟了孔门心法。因为有参禅的经历,故而在张九成的理解中,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论学,极为类似于禅宗参访时主客相见时的机锋辩难。张九成将自己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以禅宗颂古的形式表达出来,此与《大慧宗杲语录》中的“颂古”如出一辙,正是他得到了大慧宗杲所创看话禅真传的证明。
论汉代循吏群体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群体性   汉代   文化背景   循吏   治政需要  
描述: 汉代吏治为后世称美,与汉代循吏这一官僚群体密切相关,与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非个别而是群体性出现密切相关。汉代循吏的主体是郡、国、县、道行政长官,特别是二千石地方长官,中央赋予他们很大的职权,这是其施展才华的平台。其在实践汉家制度所要求的赋役执法、恤民富民、教民化俗等职责时,一身兼有吏、亲、师三重角色,三者相辅相成,绝非割裂对立。把循吏教化仅仅归于儒教是片面的,循吏地方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经济,移风易俗,而不在"劳而少功"的儒经礼乐。"循吏出于儒生,酷吏出于文吏"的说法并不客观,汉代既有通经、廉洁的酷吏,也有出身文吏、学律严法的循吏。武帝朝多酷吏,宣帝时期循吏多,原因主要不在于儒学的推广程度,而是与当时国家与社会的矛盾相关,"政平讼理",富民化俗的治政需要,促成循吏的群体性产生。
梁漱溟的儒佛文化观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乘教   世间法   中国儒家思想   现代新儒家   出世间   儒家精神   孔颜乐处   人心与人生   梁漱溟   孔门  
描述: 梁漱溟的儒佛文化观之比较
谈韩非《解老》中两个有争论的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不法常可   工人数   儒家思想   上德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思想   仁义礼智   道之   《韩非子》   解老  
描述: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
儒家“信”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诚实信用原则   市场经济秩序  
描述: 从微观透视 ,“信”最根本的涵义是诚实不欺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是做人的根本 ;从宏观上概括 ,儒家信观念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准则和道德秩序 ,防止怀奸饰邪产生无信之祸 ,赢得民众信任并保持社会稳定。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表现为法的一般理性就是诚实信用原则。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信用的缺乏与市场秩序的恶化 ,在很大程序上是人为干扰公共规则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 ,当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道德与法制文明建构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儒家“信”观念的积极作用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湘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村建设理论   唯识宗   佛学研究   人心与人生   出世主义   梁漱溟   文化哲学   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文化要义   人生问题  
描述: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从十四、五岁起至十九岁止,走近代西洋这一路;第二期从二十岁起至二十八、九岁止,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第三期从二十八、九岁以后,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①。梁漱溟认为,他自己这三期思想,恰好与他后来所建造的“世界文化三路向说”相吻合。所谓早年的“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属西洋文化;归心佛法可谓印度文化;由佛转儒可谓回归中国文化。只不过“世界文化三路向说”的终结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而梁漱溟的最后一站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第一时期是梁漱溟文化思想体系中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准备阶段...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