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近代日本儒学的异化与军国主义的产生
作者: 吴磊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条   国粹主义   以忠   皇道   军人敕谕   西村茂树   武士道精神   井上哲次郎   国民道德   儒家道德  
描述: 日本明治维新后,儒学经西村茂树等学者的改造,虽重新焕发了"生机",但被国粹主义者利用,并以忠、孝、勇三条儒家道德条目为中心无限放大。在对这三条道德条目的诠释过程中,日本学者放弃儒学中的理性主义,把忠、孝、勇与浓厚的国家主义相结合,渲染皇室中心主义,并在国民道德教育中向日本民众灌输忠、孝、勇道德。这样,日本近代儒学被军国主义者利用成为对内煽动狂热情绪、实行高压统治,对外美化侵略战争、弘扬"皇
屈原与传世儒典之关联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   皇矣   屈子   妲己   强圉   世儒   伐檀   《天问》   《左氏春秋》   篇幅限制  
描述: 此前,人们对屈原接受儒学的途径有种种设想,但对儒典传播至楚而构成屈原的现实语境,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顶多只是涉及儒典跟周典叠合的部分),故屈作跟传世儒典的具体关联迄今尚未得到深入挖掘。笔者认为,屈原接受了《书》《诗》《左氏春秋》《论》《孟》等传世儒典的巨大影响,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列举屈作关涉《书》《诗》的几个典型例子,以为申说。儒典影响屈作,有具体而微的证据《尚书》影响屈作有一些具体而微的证据。比如,
康有为:现代儒学的开端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儒家   儒学思想   国家形态   牟宗三   梁漱溟   传统儒学   儒家学者   儒家传统   儒家代表人物  
描述: 有关现代儒学概念的争议由来已久,现有的研究多将梁漱溟作为现代儒学的开端,而康有为却向来被归入传统儒学而非现代儒学的范畴中。实际上,康有为立足于经学的立场,试图在坚持儒家立场的前提下消化西方的政治理念,进而建构中国国家形态,而且他所提出的孔教观念和政治儒学的方案都构成了现代儒学的基本议题。因此,康有为才是现代儒学的起点。康有为缘何是现代儒学思潮的开端?现代儒学带给我们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如何看待儒
儒者汤公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儒学史   儒学研究   中国哲学研究   儒藏   三不朽   堂课   十年   生时   经学史   汤一介  
描述: 我不是汤一介先生指导的学生,我甚至没有听过汤先生一堂课,但我做研究生时就读汤先生的书,在北大读博时还做过一次汤先生的访谈,毕业后,尤其是近十年,有幸先后参与了汤先生领导的三大项目:《儒藏》、《中国儒学史》、《中国经学史》。自觉跟汤先生还是有一些缘分。正是这种缘分让我情不自禁地写下这篇文字,聊表缅怀之意。无疑,它是极个人化的,其中有许多"我"字,这一点,我要预先请读者原谅。在知道汤先生的大名之前,我是先读了老汤先生——用彤公的不朽
尊师重教,首重孔子的精神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师重教   北京大学   国学   孔子   教育改革   重视教育   教师节   儒学   精神   州立大学  
描述: 采访 程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认为这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 in Value andPhilosophy)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社会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成立的中华孔子学会以研究孔子,儒学及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为主,您是现任会长。对于有学者提出希望改变我们现在教师节的日期,把9月28日孔子生日这天作为教师节,您的观点如何? 汤一介:孔子可以说是第一个我国有学问有道德的老师的代表,作为代表,有象征意义,树立起了一个榜样。我们看《论语》,第一篇就是从《学而》开始的,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因为重视教育。不仅孔子重视教育,其他儒家学者也是有相关认识的,比如苟子有《劝学》篇等等,重视教育是儒家的传统。 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如果说有学者提出把9月28日立为教师节的建议,我觉得那说明我们比较重视这个教育的传统,尊师重教这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教育,单单对学生要求尊师重教是不全面的,对教师也应该有所要求。 今天的教师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孔子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认为这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个人要修道德,首先就要有理想,因为有了理想才能要求自己进步;要努力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广博、深入地学习,一个好的老师还要在学术上有独到的创见,以便为社会做贡献;要向自己之前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是榜样,儒家最讲究知行合一;有错要改,老师不是完人,我们说孔子是圣人,他也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得对,人孰能无过?只要错而改之就能进步。要做到这四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 《社会观察》:教育问题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已公布。从您的经历来说,您对教育改革有什么看法? 汤一介:解放以后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有两次大的动作,一次是1952年全盘学习苏联,北大、清华等进行院系调整,比如北大原来有文、法、理、工、医、农,在这期间被调整了,打破了学校的传统。具体在教学内容上,也改变了,比如遗传学遭到了否定、哲学上传统的东西都遭到了批判等等,于是学术上就无法百家争鸣了。这是不对的,不能全部否定前人的东西。虽然前人留下的文化不是样样都对,样样都好,但也不能一概否定,因为我们的传统里有着前人的智慧,应该尊重。另一次是90年代的高校扩招。这基本上是学习美国。美国的大学规模比较大,特别是州立大学,可以有四五万人的规模,在当时我们的高校没有那么大的,现在当然不一样了。当时很多学校就开始合并,学科不全的用合并变成了综合大学。一方面学校合并,一方面学生扩招,规模一下子就扩大了。但这里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增加,教师不够,教学质量下降,所以也影响了学校的合理与健康发展。 另外,现在的行政化、工作量化也让教师无法真正做好教学科研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教师的待遇比以前好,但是非常不平衡,从总体上说,教师的地位也在下降。所以体制需要改,让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安心地搞教学研究。我相信对学术研究来说,“自由地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自由”是一种最宝贵的创造力。 《社会观察》:您是《儒藏》的总编纂,计划中要出330本,我从有关资料中了解到,现在已经出了33本? 汤一介:最近又出了3本,所以目前一共是36本。《儒藏》不仅是把中国的儒家典籍收录其中,而且把韩国、日本、越南学者用汉语写作的儒学著作也放在里面,大概有400人参加了这个工作。现在看起来我们的基础还是有很大问题,送来的稿子有50%是不行的,需要修改。我们做得非常仔细,所以比较慢。我做《儒藏》就是希望为世人提供一种较为可靠、经过整理、便于利用的儒家典籍大丛书。现在看来,已出版的《儒藏》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也是排印本,有标点,而且有校勘记,非常方便大家用。 《社会观察》: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您怎样看?国学现在是个时尚的词语,您怎样看国学的历史使命? 汤一介: “文化自觉”即了解自己文化的来源、历史以及特点,了解它的发展趋势,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东西,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发展。我认为像王国维、陈寅恪这一代,他们才能称得上是大师,之后已经没有可以比肩者。他们的幸运在于,十五六岁以前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国学训练,到了十七八岁以后他们上了几年新式学堂,然后又出国了。所谓学贯中西,见多识广,眼界自然开阔,思路自然广博。而我们后来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不但批判传统文化,而且把很多书都烧了。不让年轻人读这些东西,让他们读一点也是为了进行批判。这是个很大的断层。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新思想了,旧思想都抛掉了,那我们还有什么?没有国学基础了,对外又封闭不了解,那是很被动的。 但是,世界在改变,历史在前进,完全恢复古代那一套是不行的,对四书五经不能迷信,对孔子也不能迷信,我们要注重的应该是其中所包含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一提国学就似乎所有古代的东西就是好的,这样的话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人提出把儒学变成儒教,变成国教。我说,错!不能把任何一个学问看成是绝对好的东西,儒学也是发展着的,可以参考其他的学问,中国也可以参考西方,因为任何一个传统文化都有其有价值的、优秀的一面和有缺陷的一面。所以,我们今天一定不能把国学看成是唯一的好的学问。 1993年,《人民日报》发表《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当时我就担心国学过热,可能走向复古或者意识形态化,那都有失偏颇,我提出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在文化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态度,即激进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而文化的发展从整个转型时期看往往是这三种力量的互动引起的。 现在文化上的“欧洲中心论”已经破产,决不能再提出个“中国中心论”来,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文化可以拯救世界”,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中国中心论”一定会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文化只有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中才能得以发展提高,不能提倡国学就排斥其他。 对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必须珍视,但几十年来我们并没有为这份文化遗产增添多少光彩,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学术文化现状,我们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我国当前也还没有能在学术理论上为人类社会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所以坚持我们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克服“民族主义”的情绪。
“周命维新”需要制度安排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宗羲   朱学勤   激进知识分子   上海大学   制度安排   教育   先进文化   传统文化   五四以来   现代化  
描述: 采访 魏迪英 五四以来,左翼激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的前提一定要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我无法认同这种立场。彻底打倒传统文化,又无法顺利移植期望的外国先进文化,结果只是造成一片废墟。 朱学勤:1952年生于上海市,1970年到河南兰考插队,1972年进厂做工。复旦大学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思想史,目前关注的方向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渐进变革思潮等。 《社会观察》:对于呼吁在孔子诞辰日过“教师节”的提议,您有何看法? 朱学勤:早期儒家在精神上是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孔子提倡周礼,却也十分注意制度的流变和设计。假如把“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之后,在制度改革上却没有足够留意,就未免有些虎头蛇尾。 要改革当今的教育制度,体制内的大学可以借鉴教授治校的模式,比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的评议会制度。同时,更应该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还有综合性普通教育,和体制内的学校发生竞争。否则,尽管年年有“教师节”,或者把“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乃至教育部发文件,也难以解决现在教育的问题。 《社会观察》:再往前追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一段时间被称为“教育的春天”。您作为这一时期的亲历者,如何看待“教育的春天”在当时乃至历史上的意义? 朱学勤: “教育的春天”是一次政治突围。改革第一步,还不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些经济层面的改革,都引起过巨大争论,效果也有起伏,今天已见动力衰退。改革当年很快破局,和“教育的春天”有很大关系。 邓小平在1977年7月复出,,暑期在武汉听几个大学教师与管理人员谈到要恢复高考,便当即拍板,不必等来年,秋季即开考。当年12月,老三届考生走进考场,从提议到实现,只有短短四个月!天翻地覆,老邓抓住一代青年人之心,就抓住了80年代。这一代人与他的政治蜜月达到顶点,是在1984年国庆游行,北大四个学生突然亮出“小平,您好”四个大字。那是一段令人缅怀的岁月,但是很短暂,今天教育却面临危机了。 从历史上看, “教育的春天”和中国古代的科举有相通之处,但也不要拔高神化,它是“暗合”,无意中与古人逢新旧鼎革,即与民更始,开科取士的传统做法对接。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他自己可守节,但子弟要下山则不能挡,也挡不住。 “流亡不是难堪日,开科方是大问题”。中国古代王朝鼎革,新王朝都会以开科举建立与士人的联盟,汲取政治合法性。在历史上背离这一制度遗产的王朝,无论功业多盛,国祚都难持久。元朝迷信暴力,不开科举,到最后颓势已现,再开科举,已经来不及了。 《社会观察》:如您所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契机就是“教育的春天”。今天人们对教育有许多批评意见,您认为儒家传统的价值这一领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期望? 朱学勤:我刚才说那是一段令人缅怀的岁月,但很短暂,就是这一意思。政革从“教育的春天”起步,这一代人还在, “教育成危机”,怨声载道。现在回头看,传统价值不是没有值得借鉴的部分,比如尊师重教。但要养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仅靠对儒家传统价值的宣传是不够的,穿汉唐衣冠行古礼,则更是滑稽。还是要靠制度性安排。比如要在大学恢复尊师重教的氛围,就不仅要从学生做起,更要从学校的行政当局做起。行政当局不尊重教师,学生怎么会尊重?当教师不是学校的工具,而是学校的主人之一,学生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尊重。 《社会观察》:您在1991年写过《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一文,其中就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中阐述的政治哲学进行了讨论。您当时为何会对新儒家的政治哲学,以及儒家传统产生对话的冲动? 朱学勤:80年代末,我遭遇一场精神危机,特别想知道历史上遭遇类似变局的士人心态,他们想什么?做了一些什么?故而会追寻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直至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一是找书看,二是实地踏访。王船山流亡作遗民,是在湘西苗区大山,我走不到,距离远,经济拮据。顾炎武、黄宗羲就在江浙两省,离得近,还是能走到吧!就背一个旧书包,孤身一人,与农民挤在破旧长途汽车里,有时是拖拉机,去找顾炎武、黄宗羲的墓。后来读陈寅恪,还去找过钱谦益、柳如是的墓。 这段时间大约持续一两年。结果分两层:在精神气质方面,至今还崇敬这些先驱人物,关键是因为今天士风日下,精神气质已经消失殆尽。在学理方面尤其是政治哲学,则发现顾、黄、王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的尽头, “断潢绝港,只差一篙”,连牟宗三都说要“嵌陷”,需另辟蹊径,再走返祖开新的路,行不通了。 当时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向四面八方敲门,有人敲开这扇门,有人敲开那扇门。我当时敲开了儒家这扇门,但经过一年左右的阅读思量,还是退了出来。所谓“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 (从精神伦理层面开不出制度安排),就是这一时期敲门、进门、再出门给自己留下的反思小结。 《社会观察》: 《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反映的是您多年以前的思考,那么您现在对儒家文化的复兴,有什么样的见解? 朱学勤:还是那句话:一同情,二保留。五四以来,左翼激进知识分子认为现代化的前提一定要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我无法认同这种立场。彻底打倒传统文化,又无法顺利移植期望的外国先进文化,结果只是造成一片废墟,即胡秋原所言: “西化打败了中化,俄化打败了西化。”后者乘虚而入,势不可挡,如人无人之境。 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有其合理性,孔子时代的儒家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自然法。周代八百年文明,其实就靠宗法制和封建制维系。而宗法制和封建制。又是植根于人类早期的血缘联系。在农业文明时代,儒家有现实感,符合社会实际与人之常情。就此而言,儒家不仅是学理,甚至不主要是学理,而是习俗、自然法,甚至是宗教,在方方面面维系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对于在当代复活儒家文化,目前我持保留态度。前现代文明遗产,在现代社会必定会有扬弃。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很难通过对儒家的重新诠释和宣扬,设计解决方案。极而言之,儒家在现下或许还是能暂代宗教, “修身、齐家”还可以,再往上走,到“治国、平天下”制度层面,则提襟见肘。不是说几句“创造性转换”——对古籍经典作一些新注释,就能从古书堆里“开”出一个现代制度安排的。
杜维明:孔子诞辰,作全球社群教师节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能不能将教师节从9月10日改至9月28日孔子诞辰?在中国大陆师道日显式微的今天,这一发问抑或呼吁,正触动着各界士人内心深深的纠结。著名儒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在世界多国及一些国际组织中作此呼喊,主张至少将9月28日作为一个世界的尊师日。放眼全球,只有中华民族,将一名曾经的民间教师奉为圣人、甚至“教主”,传承尊师重教这一伟大的儒家传统,将大有裨益于今日在全球化摆荡奔波中的十几亿人,使其不失自信,保有自我,达则兼济天下,近悦远来,和谐共处。为正在塑造中的“普世文明”贡献我们经2500年验证的宝贵“价值”,并去丰富、包容未来人类真正的“普世价值”,如果它真的一定会产生的话! 杜维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76年加入美国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其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出版英文著作11部,中文著作16部。 早在2004年10月,杜维明在国际儒联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大会上说: “假如我们不希望市场经济导致市场社会、市场家庭、市场婚姻,乃至市场的人际关系,假如我们要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假如我们要超越破坏生态环境的工具理性,假如我们要超越不计后果的浮士德主义以及宰制主义,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价值,就不仅是山东的、中国的、东亚的,也是世界的。”为此,他建议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全球社群的教师节,杜维明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应该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列为全球的教师节。 杜维明认为儒家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他说,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非常宽广,有多种资源可提供给世界人们参照,提供重要的价值内容,促进文化的真正多元化存在与对话。在中国的教师节(9月10日)和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就此话题对杜维明先生做了专访。 尊师重道,反思自我 《社会观察》:以前您提到以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全球教师社群共同的节日,最早是2004年提出的吧,请问为何有这样的动议? 杜维明:当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多样性做报告。他们邀请我参加关于文明对话可能性的讨论,和58个大使一起讨论。报告后大家就是发问讨论,讨论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特别是小学中学的教师,大学也是一样,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有些说设个教师奖,还有些说在世界各地都应该有个教师节。我们看到,在已经有教师节的地方,时间已经定了,我觉得可以不用改了。有一些地方没有教师节,或者他们需要定教师节这个时间,所以我就建议,假若有这种情况,就定在9月28日,主要的原因,就是孔子的生日。 之所以建议将孔子诞辰日作为全球教师社群的节日,是因为这个日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论述轴心文明的时候,提到四个典范的人物,其中一个当然就是孔子,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也是老师,即所谓的精神领袖,但苏格拉底所教的学生,大都是贵族中的贵族,因为那时候雅典的公民也是有限的。而孔子则是平民教育,他的弟子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有军人,比如子路;有一贫如洗的,比如颜回;也有富商,像子贡,另外也有很多没落的贵族吧。在民间讲学的传统上,很少有孔子这样的情况。另外,孔子的讲学活动是民间的而不是官方的,所以特别地讲文明。 文明与野蛮有明显的区别,是走向“人文化成”的世界,通过道德教育来转化人的气质。当时的孔子,既无权无势也没影响,就是与弟子们通过自我的修炼,道德的转化,通过好几代人的努力,竟然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这个过程当然很艰巨,但他们有信念,相信人的修养可以转化政治的游戏规则,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就是以后发展成的“仁政”,政治的理念和道德的诉求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想模式。 此外,孔子注重文而不是注重武。希腊有英雄崇拜的传统,很多地方也有。儒家基本上就是圣贤人格,完全体现了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追求。所以,Civil(公民的)这个词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境界,第一他不是野蛮的;另外,Civil就不是好战的;另一个Civil不是官方的。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孔子的思想就跟那时候Civil的观念有密切联系。既然有密切联系,就有人认为孔子可能是今天所谓的“市民社会”的先驱之一。今天我们讲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我们用civil这个词的时候,就有这三个含义,是民间而不是官方;讲求人文化成;注重文而不是武。这个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社会观察》:那么,对于孔子诞辰日与教师节的关系,您是否有更新的一些建议和思考?我们该怎么样尊师重教?尊师重教的意义是什么? 杜维明:对于孔子诞辰日成为教师节,我并不是说非要把9月28号作为中国现在的教师节。我的建议实际上是一种尝试性的建议,如果世界上已经有了教师节,当然有他们自己的日期。如果没有教师节,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规定自己的教师节,这也是他们的自由。如果他们没有教师节,又要建教师节但又不知道哪一天合适的,那我就建议用孔子的生日。 我现在的建议跟以前不同,现在建议把9月28日定为“尊师日”,这个尊师日不是说大家放假,不是要中小学生在这个日子给老师送花、送礼请吃饭之类的。我的这个尊师,师不是一个职业的观念,师是一个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对知识、理性生活做出极大贡献,做出极大塑造作用的这一批人,我们要感激的人,可能是一个,可能是好几个。尊师日那天我们对他们表示敬重,如果过世的话,要怀念。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敬重,有的时候一帮学生合起来,对师敬重就是拜访他、请教他。也可以组织讨论会、诵经会,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尊师应该重道。这个道不是狗道、不是猫道,应该是人道。这个人道,因为“天、地、人”三才的关系,人道与天道、地道应该配合起来。这个尊师重道的时候,可以体现一种比较全面性的宇宙观、人生观,这种前提下,对老师的尊重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促成自己人格进一步发展。现在除了什么感恩节、情人节外,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成一个哲学日。哲学日是在世界各个地方举行的,举行的时候,甚至总统都要参加,想利用那天突出哲学的重要。尊师日,就想利用那一天突出老师的重要。 《社会观察》:其实在中国,除了教师节外,有这样一个尊师日也非常好,这包括仪式性的一些东西,也包括里面的内容和意义。 杜维明:我就是这样想,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尊师日,当然还有教师节。假如教师节改成为尊师日,当然很好。假如尊师日影响超过教师节,也很好。如果尊师日和教师节平行,也很好。当然希望将来能够合而为一。我们以前努力的就是要把教师节改成9月28日,9月28日是尊师日,如果尊师日做好了,自然就形成了实际上的教师节,不是名义上的教师节。 从这方面看,在那一天,当然我们敬重我们自己的老师、师友,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个民间讲学的,突出道德修养的,把一般社会上政治游戏规则彻底改变的人——孔子。政治要为人民创造生存或者是富裕的社会,而且要变成有教养,自己的人格要不断发展的环境。这个人可以说是所有的老师达到最高的水平,是这样人格的折射,这种价值的回应,我觉得有很大的价值。 中国老传统讲“天地君亲师”,天和地,当然君王现在是国或者说社会。这里面的师和天地父母、国家社会放在一起,是有深刻意义的。孔子讲到“五伦”,其中就有师生之伦,不仅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也有一种很强烈的师友。孔子跟弟子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用苟子的话说,如果不学就没有资格做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回应,按照学生的需要,像中医一般,这其中完全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互相学习,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像忘年交。我觉得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匮乏的,现代人太过分地注重知识和技能,对于人生的智慧或者人的全面发展注意不够。 尊师重道的那一天,不仅是对孔子,而且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知识积累中间,也要有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反思。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日子就是个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人文精神,安顿生命 《社会观察》:一方面,要回到过去,希望从这里面得到许多养料或者智慧.启示;另一方面,我不知道这是形式的问题还是沟通的问题,中国现在存在古代和今天的对话问题,回归传统不是一条可行的路? 杜维明:古今、东西之争,我们现在其实是已经超越了。超越的意思是什么
儒老之学乃同宗同根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儒老之学乃同宗同根
解读另一种精神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清泉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   封建政冶   文艺实践   精神现象   人文精神   隐逸文化   从隐逸文化   文艺实践及封建政冶的互动分析入手》  
描述: “人文”一词,与“天文”相对,首出于《易传》,其本义是指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伦理道德文化。 不过,中国古代除了“儒”意义上的、以礼教为旨归的人文精神。还有道家与佛家之类的人文意识、理念、思想、信仰、终极关怀及其审美追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其中,以“隐逸”为文人士大夫之思想旗帜与独特生
日本的“孔子祭”
作者: 张子平   来源: 社会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治维新   林罗山   圣堂   孔子   祭孔   日本   幕府   祭祀   儒学   典礼  
描述: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员,自古以来就对孔子这位汉字文明的启蒙者推崇备至。当今日本各地的孔子祭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尊孔活动。追根溯源,日本的孔子祭,其实就是中国祭祀孔子的释奠。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