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二程的经学研究——以二程语录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理   二程   经学   语录  
描述: 二程专门解经之作不多,其经学研究成果主要收录在门人编纂的语录中。其解经重视文字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义理阐发。二程运用思辨的方法解经,揭示经典中的思想与概念在理学上的价值,从而将仁义礼智等传统命题
传统易学诠释中的象数模式与义理指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学诠释   义理   象数  
描述: 传统哲学视域里的易学发展,基本上围绕对《易经》《易传》两部经典的诠释而展开,其间不仅是对经、传卦爻辞的文字解释,更有对其言辞之外的象数模式的借重与诠释。以儒释道三教为代表的易学诠释,则是在各自义理
《周易》经典权威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理   经典权威   《周易》   《易传》  
描述: 《周易》最初本为卜筮之书,到汉代一跃而为群经之首,转折点始于《易传》对《易经》的改造。《易传》强调义理的倾向,把《周易》从求神问卜的巫术著作改造成了利用筮法和卦爻体系描述、模拟天地变化、阴阳变化规律
乾嘉义理之别出:“戴氏之义理”及其反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徽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乾嘉   义理   戴震  
描述: “戴氏之义理”是乾嘉时期新义理学的中心内容。戴震对“理”提出了新界定,对后儒“以理杀人”提出批判,并提出了“遂情达欲”的主张。对于戴震在义理学上的新见,焦循、凌廷勘、阮元等汉学家与之呼应,宗宋学者则极力予以驳斥。“戴氏之义理”是从宋明理学到近代新学发展脉络中的转折环节。
马融易学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理   “十翼”   象数   易学  
描述: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义理在H本的传播及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理   历史变迁   日本  
描述: 为了探讨义理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经过查阅、对比中日两国历史文献,得出结论:日本早期义理的意义仅仅拘泥于经书中的字句解释,并缺失了儒学典籍中个别意义.宋学义理作为哲学概念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儒学家为了
孙星衍学术思想特点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思想   考据   义理   儒学  
描述: 孙星衍是乾嘉时期一位著名的考据学者,然而其学术思想上却有不同于一般考据学的特点。他坚持考据是因器求道的体现,是恢复原始儒学的必由之路;同时他还受西汉今文经学的影响,重视阐发义理。为考证原始儒学,他整理先秦诸子百家,并将其看作是儒家的支流,表现出以儒为本、会通诸子的倾向。
《大学》:从“文本”到“义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学   义理   文本  
描述: 《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伴随着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它是儒家思想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大学》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尽管后儒围绕《大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义理上来看,对《大学》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新民”还是“亲民”以及“格物致知”的解释上。[著者文摘]
传统易学诠释中的象数模式与义理指向
作者: 宋锡同   来源: 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易学诠释   义理   象数  
描述: 各自义理旨趣下对传统易学的发展。传统易学的发展史同时又是传统文化框架下的一种易学诠释史。本文选取较具代表性的邵雍易学、《周易参同契》与《周易禅解》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对易学的诠释,指出这种诠释表面上是借助易学象数模式诠释易学义理,实则藉此阐述和建构儒释道三家各自教理,并对各家的诠释特色展开探讨。
儒学哲学化的境遇与使命
作者: 雒少锋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理   儒者   外王哲学化   儒学哲学化  
描述: 儒学哲学化是近代以来的新概念,但其所指称的内涵则可上溯到《中庸》、《易传》,而以宋明理学为高峰。哲学化是古代儒学持存自身和培养儒者的一个通道,但随着儒者在现代的缺失,加之儒学转入哲学史的研究范式,儒学进一步哲学化的条件不复存在。不过,当代人借助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尤其是对道德秩序和自我价值的重估,以外王哲学化的方式再次转入成儒之路,此可视为未来儒学哲学化的新路径。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