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清静经原旨》“援儒释道”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静经   援儒释道   性命   理学  
描述: 近代道书《清静经原旨》以"援儒释道"的方式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通过援引经文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人道纲常及理学思想,将儒家修身学说与道教的性命炼养思想相比附,寻求二者理论逻辑的共同点,并强调求道不离
《东坡易传》的和谐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彖辞   视民如川   性命  
描述: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源头,老子的辩证法与孔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儒、道的"天人合一"观,皆发端于此。《东坡易传》是凝聚"三苏"治《易》之成果,其显著特点是追求和谐,融合儒释道文化,崇尚个性,主张多元文化。苏轼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时代的独特感受纳入此理想之中;其"视民如川"的主张,接近于"民主"思想新观念。
浅论《性命圭旨》中的性命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命双修   旁门小术   性命  
描述:性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儒、释、道、三家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各家对其的理解和解释却不尽相同。《性命主旨》通过三教合通来阐释道教内丹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性命学的精髓,力
刘名瑞的三教合一思想浅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名瑞   三教   性命  
描述: 刘名瑞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学,都是由"道"产生的.三教的差别只是因为圣人为了教化而根据人们后天的习性不同而设立.儒家言性命,只言其影,要得真师指导,佛家重于言性,但其与道教的性命之学并无本质区别.据此.刘名瑞把儒释两家的经典都作了符合丹道的解释.
刘名瑞的三教合一思想浅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名瑞   三教   性命  
描述: 刘名瑞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学,都是由“道”产生的。三教的差别只是因为圣人为了教化而根据人们后天的习性不同而设立。儒家言性命,只言其影,要得真师指导,佛家重于言性,但其与道教的性命之学并无本质区别。据此,刘名瑞把儒释两家的经典都作了符合丹道的解释。
论张嗣成的《老子》训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嗣成   老学   性命  
描述: 天师道第39代天师张嗣成所撰《道德真经章句训颂》,用理气性命之说解《老》,显示出援儒入道的倾向;同时又强调大道为每个人本来固有,金丹的修炼也毋须向外,而要靠自证自悟,由此体现了道教的本位特色。
孔子性命学说新探
作者: 郭海燕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     《易传》   性命  
描述: 性命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就开始了探索与研究的历程,后来不少思想家都有过深入的论述。到宋明时期,讨论尤多。孔子在晚年对性命问题也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形成了系统的性命
儒佛之际与宋初性无善恶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性   性情   性无善恶   性命   性善论  
描述: 汉唐儒家“罕言性命”导致长期的颓势,与善恶判断直接联系的性三品说解决不了“天何不平乎”的问题,宗密围绕“本源”对佛、儒优劣的评判暴露了儒家的窘境。从李翱到欧阳修,《乐记》、《中庸》的资源受到重视
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思想之重要概念的研究特色——以心、神、仁、礼、性命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亚观念史集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概念     性命  
描述: 的起源及其发展》、森三树三郎《上古至汉代性命观的发展》分别是研究「心」和「神」、「仁」、「礼」,「性命」概念的代表性着作。栗田氏的着作综合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儒家、道家文献中「心」和「神」相关的资料,区分
《周易阐真》之“中”观念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阐真》   刘一明   《周易》   性命   "中"  
描述: ,“中”观念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他认为“中”即是太极,是作为道与万物之间中介的“先天真一之气”,是性命之根.因此,人要从后天性命分居、性乱命摇的情况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要能“守中”,要把握“时中”,走修炼身心性命,成就金丹的大道.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