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题材   文化符号   意象   杏花  
描述: 杏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植物题材与意象,无论从历史过程、创作数量、文学作用还是从文化意义看,在整个花木物色题材中都处于中等偏上的地位。杏花赋咏的专题创作起源较迟、数量有限,但也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杏花初开如火、盛开如雪,红而能白、姣容三变的花色特征和繁密娇艳而又温柔朴实的整体风韵。在具体的描写中,最为常见的是墙头一枝招摇、雨后花繁色鲜等取景,展示出优美的情趣,包含着丰富的观赏经验。纵观整个古代文学,杏花意象的作用远比题材重要。杏花花期当三春之中,是春耕生产和寒食、清明的主要物候,在时序、山水、田园、行役、农事等诗词中使用比较普遍,代表着物色清妍、温暖宜人的美好季节,展现出仲春时节丰富的节俗意蕴和风景美感。在人文象征上,杏花作为仙、医、儒等人格身份的标志以及作为幸运之花的社会内容都显示了特定的历史机缘,其象征女性则重在小家碧玉朴素温柔的性格、气质。宋以来出现的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等组合意象,是杏花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发展长期激发酝酿的结果,积淀着社会生活和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已成为具有广泛共鸣效应的审美文化符号,在文学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飞鸟的叙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品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主义   漂浮   传统中国   古典中国   东半球   中国传统社会   儒释道思想   文化符号   古典传统   人文理想  
描述: 当下中国人的眼神大多漂浮无所依托,茫然空洞又有一股说不出的狠劲儿。物质主义的喧嚣声中,我们盯着眼前之物,苍白浮泛地走在极其有限的人生之途。然而传统中国,站在东半球的中国人的眼神是确定的。当我们遥想古典中国人的形象时,除了帝制下君王和臣子没完没了的更迭之外,儒服长衫的文人墨客,短衣的农民,长袍马褂的商人,头顶乌纱帽的七品芝麻官,以及伴随着这些文化符号出现的儒释道思想等等。中国传统
繁华深处藏净土:历史余晖下的京郊古村落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民居(上旬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永定河   繁华   京郊   净土   古村落   气质   乡村   建筑   文化符号   历史积淀  
描述: 盛夏,逃离久居的繁华都市,遁入静谧的乡野山村,为的就是觅一处净土——"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雪白明月照在大地……"让身心彻底放松,任白驹驮着光阴呼啸穿肠。京郊古村落,沉静从容地与市内的繁华喧嚣相对,低调憨厚的秉性很容易将人引回到单纯与质朴。那里有建筑精美古朴的爨底下村;以灿烂的琉璃文化为根基的琉璃渠村;带有儒雅气
中、日、韩家饰品中的文化符号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历史   饰品   中国文化   文化品格   思维方式   文化符号   “大人”   “天下”  
描述: 在东亚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长期处于中央文化圈,使得绵延至今的中华思想一直在东亚各国的文化历史上具有优越感、自豪感:中国人以“天下”为单位的思维方式,人格上追求成为“君子”或“大人”,造就中国人求全求大的文化品格。而日本和韩国文化因为历史上是从属于中国文化圈的边缘文化,往往使其国民产生这样的文化心理:对中央文化或盲从或反抗,必然在矛盾中挣扎突破去寻求能依托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创造性特点,这些文化品性在其家饰品格上也有所体现。一、中国家饰品的“宽大”与“灵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道两家一直没有脱离对人的“教”与“修”的努力,这种努力必然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古典家具是立体的历史,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中华文化对“教”与“修”而成人的传统审美意识。这种意识渗透到家饰品上,很容易形成“精工而美”的家居生产性文化。所以,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雕细刻”,不仅表现在精心的选材、精良的做工、精美的雕刻、细腻的设计从而形成符合儒家人文理想的“典雅”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载道于器”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文化的所有“器皿”,均带有浓重的儒家文化的特征:远古的石器方正,上古的青铜敦实。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进一步条理化、正规化,整个宋代弥漫着
跟孔圣人奔跑在回家的路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纪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谱   学生   博物院   孔子   曲阜   周游   圣人   文化符号   传统文化   对话  
描述: 外地居京的人春节返乡,拥挤不堪的首都有了些轻松的表情。新立在国家博物院北门的9米多高的孔子像,在热闹过后会有一些寂寞了,不如回家乡曲阜看看吧,虽然老宅已经破旧,但老乡们不缺钱,那可都是托您老人家的福。家庙香火旺盛,您也再不会有当年周游列国时的狼狈,名扬世界,学生无数,重修家谱,血脉纯正,后代散落五湖四海。 当辛苦一年的国人依靠现代交通工具,或茫然或坚定地想要给最亲的家人一个交代,完成年复一年的祭祀的时候,2000年前,孔子坐在回家的牛车上在思索要给祖国留下点什么。无奈的是文化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孔子的思想传播从一开始就是在他的学生的帮助下完成的。1970年代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最爱看的是作为反面教材的孔老师和弟子的对话,那都是有趣的故事和闪亮的智慧。 在北方早熟的农耕社会大背景下,对孔子学说进行第一次大修的是董仲舒,从此成为封建政治的风向标,有了无法撼动的主流文化价值。第二次大修功劳属朱熹,儒风南移。当年以道德文章名震大宋朝野的朱子,引起奸相韩佗胄嫉妒,诬理学是“伪学”,逼得他避祸江南。从主流到正统,从福建武夷山建阳到我的家乡福州连江,从美女狐狸缠身的文人转变为四书五经的代言人,以小脚为文化符号又影响中华发展上千年。
南孔:一个值得寻味的文化符号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孔氏   儒家思想   主持人   孔子研究   南宗   文化符号   衢州市   儒学   孔庙   吕祖谦  
描述: 盘峰乡榉溪村位于诸永高速公路双峰出口6公里处,高速连接线穿村而过。离县城30公里。村南与高姥山旅游区毗邻。村庄始建于宋建炎年间,是江南最大的孔氏后裔聚居村落,现有人口1300人。榉溪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占山东,曲阜孔林遭受兵祸。孔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