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道的道德思想在我国企业道德责任建设中的运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企业   道德文化   道德责任  
描述: 目前,大多数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标准,忽视了企业道德责任的建设,使企业面临着员工之间变得冷漠、合作者之间缺乏诚信、消费者变得猜疑等诸多问题。企业道德责任的建设包括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这四个方面。企业道德责任的实施需要企业道德文化作为其行为规范的理论支撑。企业道德文化的根基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儒、道思想在道德层面上的价值有其独特的代表性。企业道德责任的建设以儒、道的道德思想为基准,发展适合时代需要的企业道德责任思想。
金庸小说的民族文化价值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庸小说   道德文化   价值   民族传统文化  
描述: 金庸的小说是仁义之书、性情文字,读后让人眼酸心热、豪气顿生。金庸小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中国的道德文化)进行了苦心孤诣的传承、弘扬,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广泛的宣扬;另一方面,金庸小说又超越了武侠小说这一领域其蕴含的人文关怀,熔铸了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寻找一条具有中国民族气派、民族作风的小说之路或文学之路,具有启发意义;更重要的是,金庸小说将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人的文学”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了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写“人的文学”的问题。可以说,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是远远大于其文学价值的。
孔子的预防犯罪思想与当前我国犯罪预防体系的完善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少年犯罪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犯罪行为   犯罪预防体系   孔子   道德文化   预防犯罪思想  
描述: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自从犯罪现象产生以来,人们便不停的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孔子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代表,在几千年前便提出了预防犯罪思想。本文便在对孔子儒文化中的预防犯罪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当前的预防犯罪体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岐周政治与儒家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各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小农经济   儒家文化   道德文化   思想文化   地理环境   经济方式   经济基础  
描述: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代很早就选择了单一小农业经济方式。在这种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当然就是与小农经济相关联的。其中尤以儒、道、法三家为主要内容,以儒、法两家为骨干,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数千年间,最能被统治者、知识分子和普通平民百姓所接受、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则非儒家思想学说莫属。但我们需要认清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社会历史进步中究竟起何种作用。
重读 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心   民族精神文化   历史人物   孔子   个人   道德文化   道德信仰  
描述: 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 我拜谒过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我们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以下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 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 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政治、经济等等“物”的因素。 但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抹杀。否则,我们的历史就不是人的历史,而是物质史了。 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凸显出来。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于终生追求学问和道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志于学”的人。 孔子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确也偶或有学问.甚至有大学问,比如老子、子产、晏婴。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 “志于学”的孔子.又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更多的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所以,孔子之后,有很多这样的人: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他们确也偶或做官,但是.他们终生“志于学”,以倡导思想学术为终生的事业。 有了这样的人.人类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的关注形而上问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 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人类的首要问题。并且,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的打理者和看护者。 所以,孔子是中国学术的分水岭,是中华人类史的分水岭。 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开始了百家争鸣。 是的,没有孔子,就没有百家争鸣! “志于学”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就是“士”。 其实,孔子之前,就有“士”,那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一种特定身份的人。 孔子之前,也有“儒”,但那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称之为“儒业”。以“儒业”为生的人,就是“儒”。“儒”是“士”的一种,“士”以儒业谋生,就是“儒”了。 孔子之后的“儒”和“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再是“志于仕”,而是通过“志于学”直接对接了“志于道”,由候补公务员、委琐的民间礼仪师,一变而为道义的化身、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价值的生产者和承担者。于是,“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士”变成了“志士”(所以,后来孟子说士的事业就是“尚志”),变成了“仁人”。这样的“儒”和“士”,是有使命感的人,是知天命的人.是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所以.也是高贵的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这些人不会因为世俗的原因而放弃自我的道德坚持。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在电影《孔子》里,孔子竟然说出:“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市侩言论,是严重歪曲甚至污辱了孔子!极而言之,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要知道,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我们的民族气概堂堂,正大阳刚,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呢? 海外大片宣传的都是对信仰的坚持.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西方人老是让人觉得他们有信仰。其实,我们也有信仰,他们信仰上帝,我们信仰孔子。我们不是一帮乌合之众,不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功利民族!这是涉及整个民族对外的体面和尊严的问题。孔子一生,颠沛造次,但是他绝不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放弃原则,他抱持价值,至死不变,“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样,才成为圣人。如果让人认为“改变自己的内心”是孔子的主张,那么孔子的伟大何在?孑L子的高贵何在? 孔子的“志于学”三个字.改变了“士”和“儒”。中国历史的原野上,出现了一批崭新的人: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傲视王侯,他们自信自负,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是一群“大丈夫”、君子、豪杰之士。 他们出现了,历史改变了! 孔子的私学,有教无类。各个阶层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纳入门下,尽管这些不同出身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一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对世道的感受。 不仅如此,孔子的教学,是讨论,是启发——是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孔子是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结果便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都有了思考的能力、表达的愿望,如果社会再提供给他们表达的权力,结果会怎么样? 就是百家争鸣! 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 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声称“孔子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简单地说,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达到的境界,我们几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孔子“四十不惑”,有着超常的价值判断力,又有几人能拥有?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司马迁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当他面对孔子的时候,亦不免战战兢兢,他说他对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一些缺乏常识和敬畏心的人,在麻将桌、酒肉场、名利场中厮混,然后一句轻飘飘的“孔子不过如此”,是轻贱。 孔子是人,但是,孔子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早已“优人圣域”。 还有人说,孔子是个失败者。他当过官,且还很大,但是,后来丢了。他当大官的时候,俸禄也很高,不过后来也丢了。但是,这样就算失败吗?那茫茫人海,谁不是失败者? 孔子很讨厌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一门心思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又忧心忡忡怕掉下来。一开始忧患于不成功,成功后又忧患于不能保持成功。孔子说,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完了。那才算失败呀! 而孔子呢?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第一,他做事,很成功。 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有哪一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守墓六年? 他做思想家,很成功。别的思想家,只能说是对后世产生影响。孔子呢?后世就是他塑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
朱子学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哲学   文化精神   哲学体系   朱熹   朱子学研究   哲学家   宋明理学   价值取向   道德文化  
描述: 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更是宋明理学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释、道三教建构的庞大而周备的哲学体系,涵括了人生、社会、自然等领域,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朱熹一生涉猎广泛,著述繁富,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从宋理宗下令将朱熹牌位列入孔庙祀祭,至清末的七百余年中,以朱子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子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它不像古希腊哲学的源头由宇宙论的玄想开始,而是注重逻辑思辨,建立规则,然后才应用到人生,落脚到道德伦理上的学问。朱子师从李延平,“得授‘理一分殊’之旨,长年参究中和,最后才回归伊川的‘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兼顾涵养、省察,近四十岁才找到自己成熟的思路,建立了一个心、性、情三分架构,以及理、气二元不离不弃的形上学”。(刘述先:《朱子在宋明儒学的地位重探》,《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5卷第三期2008年12月,P4)朱子推尊二程,以之为正统,也有宇宙论的关怀,对《易》有精深研究,又是礼学专家,注重躬行践履。自1313年元代科举起,就以朱子编纂的《四书集注》取士,一直到清末(1905年)废科举为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