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论探析
作者: 宗超   来源: 伦理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君子  
描述: “能知”问题是研究孔子论的前提。孔子认为人“能知”的是:与人发生联系的一切事物。“应”问题是孔子论的核心。“君子学以致其道”则是该问题的精义所在,它高度精准地概括了孔子论的思想宏旨,即:“仁
中国先秦儒、墨、道的认知与表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描述: 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思维的发展高度、维度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先贤哲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表达水平与表达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试从先秦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儒、墨、道三家看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并就其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以庄子「止其所不知」为基础:论道家面对圣人经典的态度与定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有凤初鸣年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经典   圣人  
描述: 与儒、佛两家相较,道家对於「经典」的态度,是十分容易引起误解的,道家怀疑语言文字之价值,质疑语言文字不足以代表「道」本身,甚容易使讀者误以为道家是反智的、是清谈的、是非难圣人排斥经典的……;然凡此种种表现,其实只是道家的一种倾向,而不足以代表道家之全幅精神。本文以为,道家尽管素來质疑圣人经典之功效,但未必反智,更不需因此将圣人经典之价值一并抹煞;是以今日重新耙梳道家经典,或能为这个受到误会已久的学說,找出新的解释与出路;并为道家之流应如何面对圣人经典,做出解释。
《论语》中的“”辨析:孔子“”论的正视、反观与重估
作者: 刘玲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时代问题     《论语》   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  
描述: 本文以“正视”与“反观”、“重估”相结合的眼光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行文的主线,集中探讨了《论语》中的“”。主体内容包含三大部分,之前有绪论,最后为结论。 绪论中评述了已有对于《论语》中“
孔子的知行观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 牛伟   王英   来源: 人民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孔子    
描述: 春秋时期,孔子将“”、“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
孔子的知行观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 牛伟   王英   来源: 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孔子    
描述: 春秋时期,孔子将""、"行"以及"知行合一"作为哲学概念界定并详实论述,开创了中国知行观的学统。孔子肯定了人的认知能力,考察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
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比较研究
作者: 王立宗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知识观     真理   知识  
描述: ,更具有一种社会文明史观的意味。比较研究孔子与柏拉图对“知识是什么”问题的论述,不仅是对“知识是什么”这一问题或“
先秦道家对有为政治观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为   人的本性   有为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本文试对道家的这一思想作简要析评。
试析先秦道家对有为政治观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为   人的本性   有为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从“法自然”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的自然特征;远古的社会是理想的;有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对儒家用有为政治治国的主张展开批判,提出人应该返回到无为的原始状态。
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哲学渊源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课程(中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渊源      
描述: 、情、意、形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是一个意志磨炼过程,是一个信念确定过程,是一个行动落实过程。道、儒、墨、法四家学派分别对应求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行动教育的哲学渊源。
< 1 2 ... 682 683 68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