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孔子思想體系中“中庸”價值觀的意義
作者: 劉宗賢   来源: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思想體系   中庸   意義   孔子  
描述: 中庸一詞雖然在《論語》中沒有太多的論述,卻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石。孔子中庸思想在他的學說體系中集中表現出兩種張力:一是理想與現實的張力,二是個體與群體的張力。“申庸”思想在孔予學說體系中之所以重要
儒家孔子中和思想与《黄帝内经》
作者: 方满锦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内经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仁礼   中庸   中和   中行   时中  
描述: 孔子的中和思想远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治道精神,并予以总结及集大成,促使中和思想成为道统文化的结晶,影响后世深远。孔子强调中庸,反对过犹不及,欣赏中行。孔子有「圣之时」之誉,称颂其人「时中」,擅权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
作者: 李正刚   来源: 2011年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道  
描述: 孔子的中庸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后世文化与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影响深远。在孔子之后百余年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其著名的中道思想。中庸和中道在思想内涵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性,但因其二人所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看似相同的中庸和中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
比较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及其在当代教育上的现实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教育意义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道  
描述: 孔子的中庸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后世文化与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影响深远。在孔子之后百余年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其著名的中道思想。中庸和中道在思想内涵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性,但因其二人所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使得看似相同的中庸和中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本质。
孔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
作者: 沈顺福   来源: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孔子    
描述: 。性与天道是本体论话题。孔子不说。说了便会产生悖论。这也是孔子人性论矛盾的根本原因。中庸的真正精神是选择与实践。实践则是存在的真正在世方式。而选择的前提是德性的形成。反省、敬等便是途径。
孔子对社会和谐的人格诉求及其启示
作者: 杨秀香   来源: 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社会和谐   和谐人格     中庸   孔子  
描述: 目标找到了新的实现途径,这就是塑造和谐人格。就和谐人格而言,中庸和仁是一致的:和谐人格在行为的层面上表现为中庸,在心理的层面上则是仁,中庸和仁互为表里。在制度失灵的情况下,塑造具有协调性的和谐人格对于
初拟儒学“四法印说”
作者: 孙齐鲁   来源: 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道德   情感   儒学   此世  
描述: 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看,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学,有着不同于世界诸大思想宗派的四大基本特征:以此世为价值、以道德为超越、以情感为主体、以中庸为至德。若将儒学比拟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则“此世”是大河
儒学思想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蔡艳霞   来源: 2010年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暨国际学术论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儒学思想     旅游纪念品设计  
描述: 本文主要是从儒学思想角度来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进行分析,将儒学中的"仁"、"礼"、"中庸"的思想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方法、原则和尺度中,使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更上一层楼。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当代意义
作者: 陈增辉   来源: 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为政以德   论语   中庸   官德思想   孔子   德治思想  
描述: ”(《尚书·说命中》)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以德、礼为主,以政、刑为辅的为政之道。 至于孔子官德思想中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的人治思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宪问》)的本位主义等,必须历史地加以分析,不可苛求于前人。
論孔子思想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之價值
作者: 劉兆偉   来源: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中庸   構建   教育   孔子   和諧社會    
描述: 孔子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是相對的“均、和、安” :欲達社會的“均、和、安” ,則需首先做到“仁者愛人” 、社會有禮儀名分制度、處理問題要申正、公平’不能過或不及。誠能如此,則必須通過教育去完成。孔子教育所以辦得好,就是因為“有教無類”的廣泛性、培養目標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高效性。孔子“不語怪力亂神”,重視人為,為形成非宗教的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孔子思想是應解決社會各種矛盾而產生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吐故納新,因此,其於今日建設和諧社會仍有其重大價值。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