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王廷相的“道真”观念与儒家道论传统的转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廷相   “道真”   真理观   气论   道统  
描述: 王廷相的"道真"观念富有道家思想意味,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及其学说品格,且蕴含"求道"与"求真"的思想张力。道真说显现出王廷相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具有独立、明辨和求真的现代性价值诉求,体现出道的开放性、批判性和经世致用性等思想特质。这些思想特质对宋儒特别是朱熹所确立的道统说构成一定程度的批判,理论上成为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以及清代中期"新道论"的思想前缘,在儒家道论传统由"求道"向"求真"的转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何处是归程:苏轼诗词中鸿雁意象的诗意阐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鸿雁   诗意阐释   苏轼  
描述: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漂迫经历所形成的“天涯倦客”般的自我认知,使他的诗词世界中频繁地出现了各种存在形态的鸿雁意象。孤鸿意象成了苏轼个体人格的最好比拟;雪泥鸿爪之喻则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强烈的人生如寄思想;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体验与深层喟叹使他在归鸿意象中体现出较为纯粹的精神式盼归之情;最后,苏轼在将道的超越精神与儒的创造精神和佛的隐忍精神三者合而为一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壮心—忧心—倦心—心安”的内在心路发展演变后,终于在“吾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越中,为自我生命找到了最后的诗意栖居之所。这也使得苏轼诗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发展了宋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鸿雁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多元文化意蕴,而且也展现了苏轼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对自我及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体悟。
梁武舍道事佛与唐代三教论衡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武帝舍道事佛   弘法   唐初三教关系  
描述: 梁武帝舍道事佛是中古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但此一说法真正被关注是在唐代。与其斤斤计较此说的真伪,不如从唐代宗教文化环境中考察其发生与功能。从现存文献来看,唐代帝王史臣在反思南北朝政教关系的潮流中,将梁武帝崇奉佛教与萧梁亡国联系起来,道教徒也乘势将此提升为佛教亡国论,但梁武帝舍道事佛并未被儒、道二教关注。唐初佛徒对儒家、道教的批判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梁武帝舍道事佛主要承担起了抨击道教的使命,但受儒、道联合批评佛教惯例的影响,此事同时具有了扬佛、抑儒、贬道的宗教功能。唐代佛徒对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叙事突出了宗教对抗关系,这是对傅奕等道教信徒攻击佛教的响应。
翻译中的异域经典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经翻译   经典化   翻译策略  
描述: 从唐朝到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出版,传教士译者一直在为顺应中国的文化语境而寻找恰当的《圣经》汉译经典化途径,其翻译策略经历了全盘汉化、话语独立化和适度“道儒化”三个阶段。作为《圣经》汉译的权威译本,《圣经》和合本是传教士译者们经典化努力的结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译者权威化、文化和合化和译本文学化三个方面的合力。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性情   名教   自然原则   圣人   王弼  
描述: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
明代南京官话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标准音   《韵法横图》   汉民族共同语   《书文音义便考私编》   《西儒耳目资》   明代南京官话  
描述: 李登、李世泽父子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以及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这种官话语音系统包含21个声母、60个韵母、5个声调,其语音特色突出表现为疑母和微母的独立,泥母来母不混,区分尖音和团音,庄组字两分读t?和ts,山摄uon的独立,区分前后鼻音韵-n和-?,闭口韵m尾的消失等。有明一代至清代中后期,南京官话可能一直充当着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角色,在沟通汉语各地方言、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翻译中的异域经典重构——传教士《圣经》汉译的经典化策略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经翻译   经典化   翻译策略  
描述: 从唐朝到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出版,传教士译者一直在为顺应中国的文化语境而寻找恰当的《圣经》汉译经典化途径,其翻译策略经历了全盘汉化、话语独立化和适度“道儒化”三个阶段。作为《圣经》汉译的权威译本,《圣经》和合本是传教士译者们经典化努力的结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译者权威化、文化和合化和译本文学化三个方面的合力。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   性情   名教   自然原则   圣人   王弼  
描述: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由“罪己诏”论西汉道统与政统之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罪己诏   西汉   政统   道统  
描述: 西汉“罪己诏”的产生,既是禹、汤以来君王罪己传统的延续,也是西汉国家建构中道统和政统博弈的结果。儒家学说地位的隆升,使得圣王、圣人之说成为评判政治的理论依据以及衡量政治行为的标准。在决策政治事务时,西汉皇帝的个人看法常与儒生相绌,此时多用“罪己诏”来调和彼此的矛盾,正体现出道统与政统的相互适应和不断调整。
本居宣长“知物哀”论的诗学主题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话语   知物哀论   现世   本居宣长   文学自律   诗学主题  
描述: "知物哀"论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在幕府封建统治的时代背景下,"知物哀"论是作为以儒佛为中心的"劝善惩恶"论的反话语而被建构起来的;其本身包含着强调文学自律以及注重现世、以人为本的诗学主题。因此"知物哀"论具有时代的超前性,对日本近代文学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