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祥熙1947天津之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商业眼光   英国商人   李宗仁   外国传教士   民国政府   东翁   孔祥熙   宋子   山西太谷   京奉铁路  
描述: 孔祥熙,山西太谷人,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是从太谷的孔氏家族走出来的“财神爷”。我们印象中的孔祥熙,是民国政府的财政部长,孙中山、蒋介石的连襟,四大家族之一。其实他发迹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自己创办银行和实业,这两样都与天津密不可分。据说“财神爷”孔祥熙是凭着3000两银子从天津发家,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的“首富”。孔祥熙听外国传教士说英国商人要在山西倾销煤油,他凭着敏锐的商业眼光
阳泉是孔氏家族再生之地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家族   阳泉   经商活动   再生   孔祥熙  
描述: 2003年5月起花了两月时间,赴晋中考研晋商历史,收获颇丰。尤为庆幸的是,发现了孔祥熙早年在阳泉地区从事经商活动的重大史迹。孔祥熙(1881 ̄1967)出身于太谷县程家庄村的一个中等偏下并日趋滑入贫困的家庭。孔家祖上原本十分富有,
苏轼人生观在词作中的体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轼    
描述: 苏轼作为独具魅力的作家,尽管一生屡遭贬谪,坎坷艰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以一种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又不以任何一家为宗,只遵循自我本性,表现出一种独到的人生态度.这些观念在他的词作中展现的尤为突出,也正是这种观念才使他笑对人生风雨,不断走向辉煌.苏轼特殊的人生观,铸就了他光彩的文化人格和令人称道的艺术人生,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西人杰郝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抱负   赵秉文   业儒   蒙军   郝天挺   文坛领袖   续后汉书   蒙古贵族   陵川   执教者  
描述: 郝经(1223—1275),字伯常,陵川城内人。他的家族,是世代业儒、创办家学、传道授业、执教者众的文化望族。他的祖父郝天挺,更是饱学鸿儒、大教育家,金元文坛领袖元好问从14岁至20岁在其门下读书,"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三教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建筑   水库淹没   三教合一   南北朝时期   木结构建筑  
描述: 三教寺。位于娄烦县城的南山坡上,原址在今被汾河水库淹没的旧娄烦城内。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又名熙贞观,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代建筑。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全殿均为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前庭飞檐上构建13组大型莲花拱斗,整个建筑精致壮观,巧夺天工。
观音堂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王殿   圆塑   献亭   明万历   木构建筑   文物保护   悬塑   长治市郊区   入第   令人  
描述: 观音堂,位于长治市郊区梁家庄村,占地7400平方米,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是明代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三处保存有悬塑艺术的古建筑之一。观音堂坐东向西,有天王殿、钟鼓楼、献亭、观音殿和南北配殿等建筑。主殿观音殿内有圆塑、悬塑的儒、佛、道教泥塑500余尊,塑像仅靠背后横柱连接,四面悬空,加之祥云缭绕,颇有天宫仙境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湘峪古堡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年   右副都御史   松堂   于明   四面环山   三兄弟   户部尚书   天启   孙鼎   三都  
描述: 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部郑村镇湘峪村,始建于明天启三年,为明代户部尚书孙居相、礼部儒官孙可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三兄弟之故里,因此亦俗称"三都堂"。城堡四面环山、苍松翠柏、溪水潺潺、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古城堡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周恩来新德里舌战群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界   总理   记者招待会   消息   新德里   周恩来  
描述: 1960年4月25日晚7时30分,正在新德里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将举行记者招待会。消息传出,顿时轰动了新德里新闻界。
赵匡胤劝武将多读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文轻武   五代十国   汲取历史   经验教训   兵权   赵匡胤   宋太祖   治道   读书   武将  
描述: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近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结果",左右不知所对"。其实,赵匡胤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五代十国,兵祸连绵,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藩镇节度使在外拥有重兵,一些宿将在中央典领禁军,对于手掌兵权的这些人来讲,过把皇帝瘾是潮流所向。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兵权的重要性。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削夺兵权,并为大宋王朝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建隆三年(962),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
于成龙的家世与家务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务事   巡抚   父亲   于成龙   卢氏县   康熙   广西   国子监   李氏   方山县  
描述: 一、家世元末至正年间(1341),于氏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在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白霜里村生息繁衍。他们勤于农业,行孝乡里,潜心儒业,度过了150多年的漫长岁月。于仕贤年近百龄,见孙子于坦中进士而去世。于坦之父于渊,曾任卢氏县知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