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评宋代文官政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   游牧   封建社会   文官政治   士大夫   北宋中叶   文官集团   知识分子   代文   范仲淹  
描述: 宋代以“尊儒隆文”著称,可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知识分子最“吃香”的就是宋代。宋太祖赵匡胤“立誓不杀士大夫”,“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王夫之《宋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武将不仅再也不能干预行政、司法、赋税等事,甚至在军事方面也受制于文官。而且宋代科举实行试卷弥封、誊录制度,使考官无从识别考生姓名、笔迹,因此整个士人阶层,无论其家世门第、名望财富如何,都能以“机会均等”的考试谋求进身之阶。在封建政治史上,到宋代才第一次全面而稳定地确立了文官政治。
明清辨伪学的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辨伪学   《史记》   《考信录》   胡应麟   古文尚书   《古今伪书考》   考辨   《左传》   明清   《周礼》  
描述: 辩伪是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考辨史料真伪及其年代的科学。古书的真伪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明代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曾叹道:「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著名目录学家张之洞,在《车酋轩语》中也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古代的伪书,不仅数量大,且充斥于文学、历史、思想、宗教、政治、科学等各个方面,鱼目混珠,真伪难辨。要科学地利用古籍,首先就要辨别古籍的真伪。古今学者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因此,在文献学史上,随着伪书的产生,就开始了辨伪的历史。从先秦时期学者不自觉的疑古,到汉代之后学者自觉辨伪,辨伪学家代代层出不穷,汉代司马迁对《史记》的去伪存真,刘向、班固在目录学中的辨伪工作,王充作《论衡》,其中,《书虚》、《儒增》、《艺增》、《刺孟》等,都是辨伪的突出篇章。唐代刘知几著《史通》,在《疑古》篇中对《尚书》、《春秋》、《论语》等书提出十疑,指出孔子删定的《春秋》「未谕者有十二」,「虚美者有五焉。」指出这部经典是因袭旧文。这种对史书权威进行批评的无畏精神,激励了后人。中唐柳宗元,是唐代有意为考辨诸书真伪及写作时代而从事著述的第一位学者,他写了很多辨伪史篇论著,如《辨列子》、《辨文子》、...
略谈孔子的“德治”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执政理念   孔子   “德治”思想   儒学  
描述: ,不仅“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甚至不“自诸侯出”,在许多国里是“自大夫出”,甚至于如在鲁国是“陪臣执国命”[1],所以孔子提倡“德治”全义,强调各国执政者必须是有德之人。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壮
大足石刻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柳本尊   尊柳   宝顶山   石刻艺术   释迦族   经变相   密宗   蜀王   大足石刻   郡吏  
描述: 去年8月15日,我参加重庆《海峡两岸四川籍书画家作品联展》后,顺道参观了大足的石刻。中国石刻,最有名气的,是龙门、云岗等处。大足石刻虽然不及上述二处石刻的名声那么响亮,但是研究石刻者都知道它是中国石刻的晚期杰作,而其特点是道地的中国产品,包括了儒、释、道三教的内容。
牟宗三先生与人文友会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   文化理想   师院   中国文化   唐君毅   韦政通   蔡仁厚   文友   牟宗三   人文学  
描述: 曾活跃于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教育学术界的人文友会,是由牟宗三先生发起并主持、在现代儒学史也是现代港台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师友学术群体。它对现代新儒学起过不可忽视的承续、发展与光大的作用。
关于石达开兵覆大渡河的几点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达开   白沙   野史   松林   王石   石棉县   太平军   彝族   竹马   二十七  
描述: 野史,系私家编篡之史书,所载多属历史事件的片段或片面的情况,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加之作者以一已之观点为主评述,这就难免发生臆度及虚构了。如许亮儒的《擒石野史》(以下简称《野史》)即属此情形。民国初年,《野史》先经越西县大树堡乡村教师李左泉略事整理,更名为《石达
一代奇人李叔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倡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   教授   弘一法师   杂志编辑   李叔同   奇人   宗师   新闻记者   音乐  
描述: 人谓:南社社员千余,中有奇人二,“曼殊逃释归懦,息霜弃儒入释,同负盛名,亦同有独特之行。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乏人”。“息霜”即李叔同——弘一法师。他一生诸多涉猎。且诸艺皆非平庸。又因一生交汇着各种奇妙色彩(阔少——忧时愤世的热血青年——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现代戏剧倡导者——上海洋场的新闻记者和杂志编辑——艺术和音乐教授——光大佛门的一代宗师),因此被视为“一代奇人”。
张澜和朱德的师生情谊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主思想   刘少奇   国民党   张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毛泽东   中学堂   朱德   周恩来   师生情谊  
描述: 张澜,字表方,四川南充市人,生于1872年4月20日.1894年中秀才,后补廪生,1900年,因当塾师的父亲病故,他竟然继承了父业,去主持塾馆馆务.朱德舍近求远,不入与他故乡仪陇县毗邻的保守府中学堂,而来顺庆府中学堂就读,这是由于张澜锐意整顿该校,取消儒门传播的封建、保守、萎靡、颓废的学风,将进步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于该校,致使学风丕变,名噪川北.自幼追求进步的朱德,于同年秋季慕名来校求学,那时他年方19岁.张澜任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时,亲自讲授“论语”、“修身”课程(包括生物,物理),并将留日时所学得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能近取譬,详为阐述,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张澜经常对学生
白族文豪赵藩在四川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联   忽略   赵藩   诸葛亮   忘却   治蜀   武侯祠   美感形式   印象   白族  
描述: 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张文渤提供一、科场失意造就了诗人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着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以超凡脱俗,发人深省的内涵和商讨稳健的美感形式,使中外游客留下难以忘却的 印象,耳熟能详。可是,联文的撰写人赵藩却逐渐地被忽略、淡忘。赵藩,白族人,清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七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府剑川县向湖村一户书香人 家。父亲赵联元是一位儒师。赵藩自幼从父博学经史,涉猎百家诗文,青少年时便成为乡里 中出类拔萃的人材。在县、府、省的科举考试中,赵藩一帆风顺,以优异成绩补弟子员、补禀气,光绪元年(1875)省试,举乙亥科第四名。但他此后至光结晶十一年连续四五次进京 应试,都落第而归。然而科场的失败并不等于他人生的失败。由于他离开偏僻闭塞的山乡, 长期奔走于滇京道上,饱览了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开阔了心胸,目睹了民间疾苦,了解到 民族和国家的灾难,结识了诸多人物,提高了认识,充实了头脑,从而成长为一位爱国爱民 的诗人。他的人品、文采得到社会的认同、肯定和钦慕。二、第一次到四川的由来按清制,虽未能科甲及第,仍有多种途径可由吏部依法选用候补实缺。越藩在昆...
《昭明文选》产生的时代文学氛围漫谈(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典   时代文学   《昭明文选》   总集   挚虞   文集录   《文选》   《文章流别集》   作品   选文  
描述: 三、《文选》才是真正的总集,也是现存最早的总集 《梁书·武帝纪》称赞萧衍早期的统治“治定功成,远安迩肃”,又说:“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南史·文学传》的序也说:“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萧统主持编辑的《文选》,正是在这样持续三四十年的安定环境和右文气氛中完成的。 建安以来,文学自觉思潮的发展,经过刘宋元嘉时代儒、玄、史、文四种学科的并列,又经过王俭编纂“文翰志”、阮孝绪编纂“文集录”,梁初文学之士地位的提高,文学典籍的大量涌现,远远超越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