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思维   实体性   非实体性   悟性   理性  
描述: 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走向和合人:一项教育学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术人   和合人   君子儒  
描述: 理想人格范式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中国为实现工业化,要求培养"技术人"来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融合的"和合人"。
对新版《李大钊全集》部分注释的商榷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版《李大钊全集》   商榷   注释  
描述: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对李大钊文章中提及的“美儒甄克士”、“郭冷苔”与“夏蝶曼”这三个人物均注为“不详”,似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因素;在其他几个注释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论河间学术与汉代中央学术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中央学术   衰微原因   河间学术  
描述: 本文对河间学术与汉代中央学术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虽然河间之崇儒实为汉武帝崇儒之先声,但二者在崇儒问题上仍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河间学术覆灭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河间学术的衰败是随着河间献王的去世而归于沉寂的,并非是汉武帝高压政治的牺牲品。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今古文经学   河间献王   河间学者   河间学术中心  
描述: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从子学时代向经学时代过渡的重要学术集团。因儒学长期被压抑,河间以官方的身份高举“六艺”,广招学士,吸引大批儒者前来,风云际会,相互激荡,遂形成了河间学术的盛况;同时, 可能还有汉景帝朝出于国家向礼乐文治转变的长远考虑而给予的支持。而游学河间的“俊雄众儒”,除所熟知的毛公、贯公外,董仲舒、孔安国等可能也到了河间。由于河间与武帝朝从建国方略、礼乐政策、帝位之争等方面都存在很深的矛盾,遂遭到武帝朝的打压,在这个过程中河间出现了今学和古学的分化。这种分化,恰恰反映了朝政的路线之争;后世学者不追宗溯源,遂坠入今古文之争的误区。河间与汉武帝朝的矛盾最终以献王的死为消解,而河间学术也随之而消散。
儒学话语对哲学话语的积极涵摄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人   哲学话语   话语系统   儒学研究   语境   西方哲学   思想史   经典著作   现代汉语   儒学  
描述: 无疑,儒学在当代已经遭遇了被西方哲学话语 所宰制的命运。在国外,儒学被翻译成西方文字之 后,使得西方人只能够在他们的语境中理解儒学,儒 学被曲解、误解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在国内,一方 面,儒学的经典著作出现了大量的现代汉语译本,越
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朝   国子监   尊孔崇儒   教育与政治  
描述: 忽必烈登基汗位并建立元朝,其文治方针便显现出树立蒙古文化正统地位的倾向。汉人儒士为维护汉法和争取儒治,也在努力弘扬儒学的道统地位。色目贵族则为了显示其政治特权,也绝不肯放弃在教育上的一席地位。元朝国子监的创办就是在这种多元政治势力的较量中经过三次较大的抗争而产生的。
晚清文化政策之调整:从“崇儒重道”到“中体西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整   晚清   文化政策  
描述: 晚清文化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嬗变,由单一的“崇儒重道”向杂陈的“中体西用”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但其始终以“崇儒重道”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开发利用   董仲舒     自然   天人感应   儒家  
描述: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郭金平惠吉星天人关系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从现存资料看,孔孟较少直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荀子和董仲舒的有关思想,并由此来把握儒家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一...
李贽思想非“离经叛道”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取向   李贽   非“离经叛道“说   性格  
描述: 李贽思想非“离经叛道”说李锦全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个儒佛兼综的人物,他曾被称为“异端之尤”,并被加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致死。但他在被审讯时最后仍极力辩解,他自认“著书甚多,具在”,却“于圣教有益无损”(袁中道:《李温陵传》...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