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颜回   荀子   《中庸》   先秦儒学   子思   思想影响   孟子  
描述: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陈寒鸣·在中国儒学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无疑是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基础,影响并规范着后世儒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的基本范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而后儒则只是不断地对先秦儒学进行诠释或发挥、发展。本文试对先秦...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文化   中国社会   现代转型  
描述: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赵吉惠中国文化在古代是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结构,在现代则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内外融通的多元结构。可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的儒家正统地位,长时期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诸多层面,存在着重儒轻道之倾向,全国有孔子或儒学研...
中唐儒“道”复兴与史学观念的转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史学发展   《汉书》   全唐文   史学观念   纪传体   褒贬义   史学思潮   萧颖士   《春秋》  
描述: 中唐儒“道”复兴与史学观念的转变
董仲舒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书   “天”   汉武帝   劳动人民   地主阶级   封建统治者   神学唯心主义   董仲舒   公元前   汉王朝  
描述: 董仲舒是河北古代较有影响的思想家,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又是汉代最有才华的政治家,他的哲学学说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董仲舒,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终年75岁。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经济大繁荣、政治大统一的西汉中期,当时劳苦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渐突出,封建统治者需要从理论上说明统一的中央集权以及地主阶级专政的合理性,以保障他们的利益。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董仲舒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为追逐仕禄之途,他幼小“专精一思” (《论衡·儒增》),刻苦读书。《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益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太平御览·八百四十引》述其:“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萤仲舒不仅博览先秦诸子的著作,钻研《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同时还十
论董仲舒的文化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五行   三纲五常   夷夏之辨   夷狄   文化中国   董仲舒   文治   秋繁   文化贡献   天人感应  
描述: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风云际会的一代儒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建构的高度审视,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广阔视野考察,董仲舒对传统文化气象宏富的样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主要体现为:执著于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将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由空想变为现实;援阴阳五行人儒,系统地建构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对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作了理论阐释,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设计了文治政府的蓝图。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及其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惠施   学术史研究   显学   学术思想   要旨   《庄子·天下》   先秦诸子学说   诸子研究   道术   慎到  
描述: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起步很晚。据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研究先秦诸子学说的,是《庄子·天下》篇,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上距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家之学——儒家学说,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随后,论述先秦诸子学说之作相继出现,如《荀子·非十二子》《天论》《解蔽》,《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等,这些篇章都具有总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学的性质。它们着重论述了孔子、墨子、老子、邓析、杨朱、列子、庄子、惠施、公孙龙,宋钘、尹文、田骈、慎到,申不害、子思,孟子、荀子、孙膑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从学派看,上述诸子分属于儒、墨、道、名、法、兵诸家。就是说,先秦
中日词人交往事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九   森槐南   弘仁   事略   汉诗   林罗山   日本   词人   旅日   竹添井井  
描述: 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历史悠久。就词学界来说,三百多年以前,两国词人就开始了交往。他们探讨学术,磋研填词,交流思想感情,发展两国文化和睦邻关系,写下了宝贵的篇章。 日本人士作汉诗汉文,可以追溯到纪元初期。圣德太子摄政时期(593—621),日本“贵族一般都能写六朝风格的汉文汉诗”。“汉诗与汉文的全盛时期是九世纪前半期,即弘仁,天长时期”。在弘仁十四年(823年)出现了填词作品,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是为开山。但中日词人的交往,却是从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的。 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全境基本实现了统一。日本儒学家林罗山游学中国,归国后历事四代德川氏,并积极复兴填词,一家三代相继,作出了空前的努力。康熙四年(1665年),中国学人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余姚人)东渡日本,少年词人林梅洞(林罗山之孙)曾四次登门拜访,向朱请教填词声律问题,表现了日本早期词人对中国新兴文化的探求精神。康熙十六年(1677年),心越掸师(名俦,字心越,号东皋)东渡日本。他工琴曲妙技,兼善诗词。日本词人德川光国向他求教填词,并作《双调菩萨蛮》一首,有“当时久泣荆人璞,如今喜遇成王琢”、“岱宗青未了,云破朦而嘹”句,抒发知遇之情,赞颂心越禅师的品格和业绩。旅日画家费晴湖同日本女词人菊舍尼也有交往。菊舍?
《韩非与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评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德治主义   思维特征   功利主义   学术态度   韩非   思维方式   政治哲学   董仲舒   理论体系   法治主义  
描述: 德治(礼治)和法治的是儒、法两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为儒家最终完成德治主义理论体系的是董仲舒,而法治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者是韩非。赖美琴博士新近出版的《韩非与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一书,将韩非与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进行比较研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