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宋初儒释混融现象——以李觏与契嵩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探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教   夷夏之辨   儒释互补  
描述: 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言而喻,而关于儒释两教之影响却是双向进行的,一方面儒家自大其教恢复自家门庭,积极吸纳佛家之义理重建儒家之形而上学以与佛家抗衡;而另一方面面对儒学复兴运动中声势浩大的排佛运动,佛门僧人也积极援引儒学经典来附会佛典以对抗挑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韩愈辟佛的三种形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夏之辨   韩愈   辟佛   道统  
描述: 韩愈辟佛有破有立,其有三种形态:一是根据交游僧侣品行才华的优劣,分别展开攻击与诱归还俗;二是在物质层面警告佞佛的后果极为严重,侵伐民力将导致亡国灭身;三是在理论上破释立儒,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之道是保持人类社会繁衍发展之大道,而释氏之清净寂灭反可引诱人群之灭绝,并发明《大学》,重建道统。
从礼仪文化的角度看“夷夏之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夏之辨   礼仪文化   文化相通性  
描述: 夷夏之辨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之中.佛教同儒道二教的矛盾冲突从佛教传入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调和性,三教之间一般能够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因此,“夷夏之辨”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化问题.狭义的“夷夏之辨”的论争实质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主要是道教谁优谁劣的问题.
儒学官僚与“夷夏之辨”——以王阳明开启贵州书院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王胜军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夷夏之辨   书院   贵州   官僚   儒学  
描述: “夷夏之辨”是传统儒学的重要命题。明清时期儒学向作为西南边陲夷域的贵州传播,正是在“夷夏之辨”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中展开的。儒学官僚怀抱用夏变夷的理想,通过书院汉文化符号的移植来获取心理慰藉。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在王权大一统意识逐步占据主导之后发生了蜕变。
论宋人对《春秋》攘夷大羲的开发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圈   攘夷   夷夏之辨   宋人   夷狄   少数民族   夷夏之防   春秋   儒家   北宋  
描述: 攘夷是儒家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孔子对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的管仲便给予了高度评价,曰:"微管仲,吾其被鬟左衽矣。"《春秋》三传继承孔子之说,对"攘
走出中世纪增订本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学术   礼仪之争   夷夏之辨   增订本   王学   时空连续   历史   士大夫   走出中世纪   复古思潮  
描述: 中国多难,近世尤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历史行程绝非顺理成章的过渡,鼎革之际不啻重新洗牌,杀戳更兼戮心,士大夫终于被赶入"死亡之门"。剩下来便是礼仪之争,夷夏之辨,从闭关锁国到被洋人炮舰轰开国门,直至革命与暴动相偕而生。晚明至清末三百年间充满诡谲之雾,历史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让人揣度的空间,难怪今人多以戏说之言渲染当日宫闱政治的猥琐叙事。朱维铮先生治史注重整体认知,一扫凡夫俗儒之陋识,眼前这三百年是一个时空连续体。他从一系列历史个案中看到走出中世纪的艰难步履,
论董仲舒的文化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五行   三纲五常   夷夏之辨   夷狄   文化中国   董仲舒   文治   秋繁   文化贡献   天人感应  
描述: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风云际会的一代儒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建构的高度审视,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广阔视野考察,董仲舒对传统文化气象宏富的样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主要体现为:执著于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将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由空想变为现实;援阴阳五行人儒,系统地建构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对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作了理论阐释,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设计了文治政府的蓝图。
隋唐儒学与自然科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定朔   统治思想   夷夏之辨   封建社会后期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   唐太宗   儒学   大衍历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描述: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与此相适应,儒学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趋势。这种趋势的主要表现是:作为封建社会前期的统治思想,儒学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受到比较集中的批判,儒学在斗争中与道、佛合流,特别是援佛入儒的尝试,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宋明理学的形成作了准备。隋唐儒学的这种演变与自然科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对此作些研究,是有科学文化价值的。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