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的“天命”与“仁”
作者: 冯晨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情自由   贯通   天命  
描述: 孔子的“天命”内涵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德性”的形式落实在个体生命中;二是作为“使命”为个体所感悟而成为其人生动力。这两层含义都与“仁”密不可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性,其道德力量和自我创造能力成就了“天命”的权威性和原发性。作为外在的力量,“天命”的意义是以一种难以抗拒的道德命令促使个体去实现“仁”的内在要求。于是,“天命”和“仁”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贯通。当然,完成这些需要“仁”能够自由地呈现自己,也即个体的性情能够自由发挥。自由的性情不仅能够展现“仁”,从而实现个体与天地的和谐共在,同时也能让个体真切
孔子思想的道德力量
作者: 陈来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   孔子        
描述: 孔子思想的道德塑造力量,使儒家文明成为"道德的文明"。这一力量主要源自孔子思想中的崇德、贵仁、尊义、守中、尚和等内容。具体而言,孔子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他以仁爱为道德之首,主张他者先于自我,道义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极端,以和谐取代冲突。孔子思想的道德力量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弘道与乐:孔子幸福观的基本结构
作者: 尚建飞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弘道   幸福观  
描述: 孔子的幸福观以"弘道"作为逻辑起点,包含着外在善和内在善两个向度。一方面,"约之以礼"展现出"弘道"可以确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为仁"是指"弘道"的终极目的源于人的本性。在用"弘道"来思考幸福的过程中,孔子并不否认各种欲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而是主张把"弘道"优先于"乐"确定为幸福的基本结构。
孔子德性伦理学的人文主义引论
作者: 廖申白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为己之学   人文主义   德性伦理学  
描述: 概括和勾勒孔子思想的体系才能更好地把握他的学说的活的精神。在传统上对孔子的体系有不同的概括进路。我们采取"为己之学"的人文主义的进路来概括它。我们在把人作为哲学思考的中心这种原本的和非常广泛的意义上谈孔子的人文主义。在哲学方法上,这种人文主义以同时关注人之道或人的最终的真实与善和人的当下正确道路及策略这两者的方式来贯通对人的广泛关系的理解和对人的境况的关怀。这种人文主义的基础或本质是"为己之学"——一种泛义的人生的教育实践。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内含"使我们作为学习者自己成为仁者"的目的。这目的使它孕育出
孔子“仁”与“为仁”工夫间的内在紧张及其意义
作者: 臧要科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即世超越   为仁工夫  
描述: "何谓仁"以及"如何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孝悌是行仁的始点。克己旨在对以身为中心的致思趋向进行持续否定,净化和纯化人的意志以唤起本有的价值自觉。尽己与推己是克己中形成的自我定向上的成人与成物。在孔子关于"仁"与"为仁"工夫的言说中存在着生存样态与理论上的双重紧张,这种双重紧张同时也塑造了孔子独特的思想品格。
法刑事件中孔子德法互济思想观略
作者: 陈继红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刑事件   孔子   德法互济  
描述: 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孔子提供了一种"德法互济"的思想。以法刑事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此种思想的意涵。在孔子那里,"杀"与"礼"的矛盾仅仅是一种表象,基于"礼"所指向的政治秩序构建这一目标,二者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孔子不但注意到了任刑对于德教的反向推助作用,同时亦以德教之于任刑的先在性作为必要条件。孔子对听讼者的德行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通过自身的司法实践证说了其社会价值。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孔子试图在社会正义与民众幸福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以此构建一幅道德生活的理想图景。此种"德法互济"
论先秦儒学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思想
作者: 孟凡平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伦理关怀   弱势群体   孔子   孟子  
描述: 先秦儒学思想中蕴涵着浓郁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精神,是中国文化中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传统的滥觞。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情感基础,强调了弱势群体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优先性,确立了敬畏弱势群体生命与尊严的人文主义立场。
人伦理念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调适——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五伦观念的捍卫与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普世价值   人伦   支配性因素   孝的文明  
描述: 现代之前,历代儒者都非常重视人伦的价值,都从人禽之辨、夷夏之辨、文明与野蛮之辨三个层次来理解人伦的意义。现代以来,部分思想比较清醒、立场比较坚定的儒门学者也强调人伦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接纳现代自由观念而对人伦进行现代性重构。在此思路上的两个要点是:一方面,在现代调适过程中,人伦中的支配性因素不应当因为接纳现代自由观念而被完全放弃;另一方面,孝有统摄五伦的意义,所以人伦的现代性重构仍将以孝为核心,而中华文明也能够被合理地概括为一种"孝的文明"。
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异同——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宗旨
作者: 暂无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修养工夫论   道问学   陆九渊   尊德性  
描述: 朱陆修养工夫论与先秦思孟学派及其继承者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二程之间存在渊源关系。朱熹在继承程颐理一分殊与居敬穷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易传》《大学》《孟子》及周敦颐、张载思想的阐发,从理事并进、知行互发的立场出发,确立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并行的修养论。陆九渊远承孟子大体说,近承程颢识仁说,从心即理的立场出发,确立了以发明本心的尊德性统摄道问学的修养论。由此朱陆思想体系中修养论的来源、内涵及路径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修养方法上的易简与支离,修养内容上的践履与讲学,儒学门户上的禅学与俗学之争。其实儒释之辨在于是否承认天理,陆王心学只是将天理收归道德本心,从而将儒家道德心性之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弘扬儒家中和思想之精华提升国家软实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道德与文明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思想   国家软实力   儒家文化  
描述: 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中和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可以提高我国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中和思想固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提高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中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形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中和思想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可以提高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是提升软实力的目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