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宋代理学对儒家诗教的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诗教   理学  
描述: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试论儒家诗教在唐代诗论中的顯隐表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骨论   興象说   儒家诗教   中唐诗论  
描述: 盛唐诗歌理论的核心主张"风骨"论和"兴象"说,无不包含着儒家诗教那些亘古不变的话语,只是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的通达将它们掩盖了。作为唐代诗歌创作另一个繁荣期的中唐,却在诗论主张上表现出迥异的面貌,理论家们争相将"风雅比兴"、"美刺讽喻"等儒家诗教的核心价值话语直陈于自己的言论中,堂皇标榜儒家诗教。这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这个时代的理论家们纷纷将儒家诗教推向前台,以寄托他们经时济世的理想。这就印证出了一个道理,作为历代正统文学思想核心的儒家诗教,自儒家思想在中国对建社会中法定正统地位确立后,就从未退出过理论的殿堂,只是伴隨着朝代的更迭舆社会的治乱兴衰,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文艺思想中扮演着或隐或显的角色。
论刘安以儒家诗教评《离骚》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儒家诗教   刘安  
描述: 本文分析了刘安以儒家诗教评论《离骚》的具体内容,并从儒家诗教的形成、《诗》学传播及汉武帝好儒爱《骚》三个方面探讨了刘安以儒评《骚》的原因。
儒家诗教的重塑:钱谦益诗学理论散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感规范   儒家诗教   审美   儒道佛   温柔敦厚  
描述: 由汉儒建立起来的儒家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诗学体系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即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审美情感的理论剔除了功利主义的教化论,对"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传统理论作了新的阐发,以道佛释儒亦为其较突出的理论模态。
从“唐人选唐诗”中考察唐诗里蕴涵的儒家诗教
作者: 林志敏   来源: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功利主义   儒家诗教   审美追求   社会道德   选本学   唐诗   诗歌艺术  
描述: 先儒以诗感育化人,汉则结合政治与诗教来施政.南朝诗重缘情,时代弥漫摇荡性情之诗作与审美追求.至唐,诗观复具新变,诗以教化与绮靡诗风于此大汇合.历代学者多聚焦唐诗的艺术形式,相较下独缺集中讨论唐诗里的儒家诗教之专著.本文依据存世的十余部唐人选唐诗集,从其序跋、注批,收录之诗人、诗作及其次序编排等,再结合时代气息及考量政治社会之影响,探索唐诗里对儒家诗教之承传、变革及显晦因素.儒家思想的重要性非限于人性之塑造或提供社会道德规范,其对文学的影响颇钜.本文从选本学角度,尝试梳理诗歌艺术与儒家功利主义诗观之间的关系,指出唐诗在格律、风骨与兴象底下,尚存股坚持教化的诗风.唐诗研究虽盛,深信本文具补阙之效,且对目前掀起的国学热潮提供另一个思考角度,深具其义。
《古诗十九首》对儒诗教观的继承与突破
作者: 暂无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末魏晋   儒家思想   教观   儒家诗教   诗歌创作   比兴手法   怨而不怒   今文经学   冉冉孤生竹   《古诗十九首》  
描述: 引言:儒家的诗教观对后世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一直起着主导规范作用。东汉时期,随着儒家经学的神学化,今文经学走向谶纬迷信,加之东汉末期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专权,士大夫、知识分子对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失去信心,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衰落,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儒家诗教观受到挑战与突破,《古诗十九首》对诗教观有所继承并加以突破,展现了汉末魏晋时期文学发展的走向。一、对怨而不怒、婉而多讽诗教观的继承
论常州词派生成之文化动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常州词派   张惠言   《易》   乾嘉经学   比兴寄托   儒家诗教   今文经学   微言大义   文化动因   常州学派  
描述: 常州词派崛起于清中叶的乾隆、嘉庆之交,是一个颇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平心而论,该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并非士林领袖,文坛宗主,不过是一介穷儒,终生衣食不给,何以有开宗立派的号召力?其于嘉庆二年编成的《词选》一书,不过是课徒授词的普及读本,何以竟迅速不胜而走,流行于大江南北?其论词之文《词选序》一篇,立论虽高,但偏执固陋之处十分明显,何以能弁冕词坛,“意内言外”之说居然被后人尊为“词教”?这一切,绝非仅依张惠言一人之力所能致,也不可归于纯出偶然.
有限向无限的生成——浅议“含蓄”与“简化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七言   小中   古代诗学   儒家诗教   中国古诗   一个问题   怨而不怒   步出城东门   二十四诗品  
描述: "含蓄"作为艺术美的形态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