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天道自然   会通儒道   礼乐刑政   语义演变  
描述: 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相结合,则是其较早使用“内圣外王”概念表达儒家价值理想的直接原因。新学、蜀学派的“内圣外王”概念,既有道家的内涵,也有儒家的因素,是融合儒、道的产物,在内圣外王语义的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微博汇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品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相   林清   天道自然   书道   缘起性空   剑道   《心经》   儒释道   慧才   今曰  
描述: 花市暂得楼的确,是日本继承了中国的茶道,香道,花道,剑道,书道,而他们最大的成就,其实是把这些门道完全高度仪式化、程式化,使仪式本身成为了艺术,上升成为一种富有宗教意味的形式艺术。但是在我们的古代,茶香花剑书,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活动而已,到了日本,原来的天道自然逍遥的原昧,已经无存。AntiqueSniper:儒释道甚至墨家在民族性格里面都会有偏颇,甚至不同时期相同民族都会有
《中国儒教史》自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中国儒教史》   天道自然   儒教是教说   传统文化研究   清静无为   中国古代文化   上帝   天人感应   中西文化异同  
描述: 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并提,没有人觉得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是非;与此相应,是孔、老、释迦均圣,没有人觉得孔与释、老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高低。利玛窦来华,儒服传教,遂倡儒教非教说。利玛窦死,继任者立即认儒教是教,并由此引起中国基督教内延续数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在清朝末年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康有为企图访基督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陈独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说,为新派学者所接受,遂成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性质的定论。从那时到现在,一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立论,并由此导致关于中国文化、关于中西文化异同的种种论说。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重提儒教是教说。虽然这不过是恢复了悠久辽远的传统旧说,然而相对于近代传统,这却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种种问题。当时反对者众,响应者几无一人。从那时到现在,将近二十年过去了,随着宗教学研究和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入,接受或半接受儒教是教说的人们逐渐多起来了。笔者本人,是近年来接受儒教是教说者之一。《中国儒教史》,就是笔者对儒教、也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所作的描绘,当然,只能是一种粗略的描绘。近二十年来,笔者随任先生撰写什国哲...
荀子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学术讨论会   天人相分   天道自然   先秦儒学   学术思想   孔子   天道观   主要观点   孟子  
描述: 他主张礼、法并用或有法家“异端”思想。这次与会者更提出荀子思想中具有“黄老”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天道观方面。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遵循的是一条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哲学路
中医对生命主体性的认识
作者: 王左原   来源: 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和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长联谊会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天道自然   良心   天人合一观   中医   认识世界   尽心知性   价值观体系   扩充   中国古代哲学   体验   思想   孟子   仁义本性  
描述: 中国儒、道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尊崇,其天人合一及天道自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主要价值观体系。孟子的天人合一观是尽心知性知天,人只要能切实、充分地扩充人的良心(尽心),就能体验到内在的仁义本性(知性);而一旦体验到内在的本性,也就同时把握到了天(知天),
中医对生命主体性的认识
作者: 王左原   来源: 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50周年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暨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天道自然   相互作用   医学理论   天人合一观   中医   哲学思想   知性   健康能力   价值观体系   养生治疗   人的主体性   中国古代哲学   体验   自我完善   运动变化   生命主体性   仁义本性   修身养性   生命力   整体形式  
描述: @@中国儒、道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尊崇,其天人合一及天道自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世界的主要价值观体系。孟子的天人合一观是尽心知性知天,人只要能切实、充分地扩充人的良心(尽心),就能体验到内在的仁义本性(知性);而一旦体验到内在的本性,也就同时把握到了天(知天),人具备主体性特性。良心、仁义本性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儒家思想追求修身养性,彰明人类固有的光明德性。“万物皆备于我”,从尽心、知性到知天,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以整体形式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道家学说的天道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人与万物是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着的,它们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人,物也,万物中有知慧者”,人的知识、智慧、思想是人高于万物之所在。人源于物,但更超越包容了物,“道法自然”,向自然、向人类学习。中医学秉承了中国古代儒、道家哲学思想,把握人的主体性特性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是其基本思想,认识到生命个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健康能力,这一能力在天人相互作用中以人的主体性反应表现出来,生命力就是自我健康、自我完善能力。因此对生命力即自我健康能力的发现、发展的方法,贯穿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中,指导应用于医学养生治疗实践。因此,整体的、辩证的看待人依赖万物的同时更具有主体性特性,正是生命力的价值所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