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胡适之《说儒》研究史(1934—2014) :评述与展望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胡适   学术史   《说儒》   儒学  
描述: 《说儒》既是胡适最重要的学术著述之一,又体现了1930年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以及儒学研究史的新走向。自从1934年《说儒》发表以来,相关论争和研究几乎从未停歇,从而成为民国学术史、儒学研究史上的一大公案。有关《说儒》的零星议论从其发表之后便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则始于1949年后。现在看来,海内外的多篇相关论著,均各胜擅场,其本身亦成为当今中国学术史、儒学研究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尚无法回答诸如胡适晚年仍坚持的《说儒》出现后中国上古文化史需"从头改写"的信心自何而来、《说儒》现实关怀何在及其本身的多重意涵等问题,此或亦是《说儒》及其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之处。
“子午流注”针法理论思想探析:兼论金元针灸理论之固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针刺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午流注   学术史   针灸理论  
描述: 子午流注针法兴起于金元时期,并被后世不断引录,一般认为是传统针灸理论的典型样本,但梳理其理论来源与应用历程却发现,这一理论与《内经》所倡导的针刺因时制宜的理念貌合神离。子午流注更多是继承了五行学说,把五输穴与五行配属,根据干支纪时的规则来计算腧穴的开穴时间。这一呆板的取穴方法虽然在医书中被反复传抄,但并不被元明临床医家实际运用。子午流注是在宋代儒医群体形成、医儒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的背景下,针灸医家运用了儒家象数理论所设计的一种针刺理论。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的内容体例及版本系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经》学   陈启源   学术史   《毛诗稽古编》  
描述: 清人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舍弃了朱子之学,转而研习汉唐注疏,其有关“义统全经,词连数什”方面的论说,又类分之为六门的治《诗》的学术态度及方法,为学术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毛诗稽古编》手定底稿本有两种:一种是写定于康熙二十三年的初稿本,一种是写定于康熙二十六年的最后定本.陈启源弟子赵嘉稷先后据初稿本和最后定本分别抄录以成甲子抄本和康熙四十年抄本.至嘉庆二十年,《毛诗稽古编》有了第一个刻本.嘉庆本之后,又有道光九年的广东学海堂刊、咸丰十年补刊的《皇清经解》本.《儒藏精华编》以《皇清经解》本为底本,推出了《毛诗稽古编》的整理本.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的内容体例及版本系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经》学   陈启源   学术史   《毛诗稽古编》  
描述: 清人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舍弃了朱子之学,转而研习汉唐注疏,其有关“义统全经,词连数什”方面的论说,又类分之为六门的治《诗》的学术态度及方法,为学术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毛诗稽古编》手定底稿本有两种:一种是写定于康熙二十三年的初稿本,一种是写定于康熙二十六年的最后定本。陈启源弟子赵嘉稷先后据初稿本和最后定本分别抄录以成甲子抄本和康熙四十年抄本。至嘉庆二十年,《毛诗稽古编》有了第一个刻本。嘉庆本之后,又有道光九年的广东学海堂刊、咸丰十年补刊的《皇清经解》本。《儒藏精华编》以《皇清经解》本为底本,推出了《毛诗稽古编》的整理本。
南宋中层学术世界中的考据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学   考据   学术史  
描述: 宋代学术研究,向来以道学特别是程朱一系的理学为中心,脉络化的研究范式,将丰富多元的宋代学术简化为单一线性的道学演变。南宋自是道学发达的时代,然道学之外,继承传统儒家学术的世儒,仍是这一时期的主体知识方式,坚持着各自的学术个性。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异质性的,是文人的校勘考据活动、笔记的考据活动与史家的史地考证。
学术发展史视野下的先秦黄老之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和儒法   道法结合   学术史   黄老之学  
描述: 黄老之学在理论结构上具有超越于百家学说之上的优势,这一优势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特别是道、法、儒这三个最主要学派的基本理念的成功整合。黄老之学一改早期道家疏离政治的态度,转而积极地接近政治权力,并用道家哲理论证法治的主张,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在现实政治的领域为道家学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黄老之学调和儒法,尝试在法治的框架下容纳儒家关于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思想,为荀学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和思想经验。
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中国   学术史  
描述: 中国传统学术史从内容上看,它们概括和总结的历史学术思想及其源流属于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诸家兼综的传统文化范畴;形式上,它基本采取“寓论于史”的实证方法,并体现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这三种编纂体例。从思想文化角度看,它有三大特点:一是立足现实的经世思想。二是争立学术正宗的“道统”意识。三是注重历史反思的批判精神。
从翻译到译释:创建中国译释学的构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翻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翻译学   经学   学术史   翻译史   语义基因  
描述: 构建具有中国学术品格的翻译理论,必然意味着全面厘清其核心概念系统,阐明它们相对于西方译论的独特之处。“翻译”就是中国译论的内核术语。它和西方译学的核心术语“translate”语义基因不同,但后者的语义诱导使我国外语界将“翻译学”等同于“Translation Studies”或“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本文根据“翻译”在汉语中的语义规范,提出译释学和中国译释学概念。中国译释学主要从历时和共时角度研究发生在中国境域内的译释现象。它有纵横两大主脉:纵脉是以儒经注疏为典型的我国文化典籍的历代译释,横脉是以佛典汉译和西方典籍汉译为典型的外国文化典籍的口头或笔头译释。二者交织,造就了我国的学术版图和思想文化发展形态。
契嵩的“非韩”与宋代的儒释互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华文摘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学   宋代   士大夫   大学学报   学术史  
描述: 陈斐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近年来,学界在研究宋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时,大都能注意到佛教的作用。然而探讨多集中于士大夫与佛的纠葛,对于释子与儒家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宋学乃至学术史上的地位关注不够。士大夫是宋学的主体,但在儒释互动的进程中,士大夫的“佛化”与僧人的“儒化”是一体之两面,
清代《文选》学概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文选》   学术史   李善   骈文  
描述: 清代是《文选》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学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学呈现出与往代《文选》学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