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求善、求实、求自然:汉晋士人人格变迁的文化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变迁   士人   文化模式  
描述: 将汉晋“士人”的人格变迁研究置于从儒家独尊的一元文化模式向儒、道、释、玄的多元文化模式演变的宏观文化背景下 ,并以哲学的视角 ,检视汉晋求善、求实、求自然的文化精神的嬗变对汉晋士人人格变迁的影响 ,揭示了从西汉进取型人格经由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苏醒 ,最后发展成为魏晋士人的“边际人”人格的变迁过程。
“耻”“乐”圆融: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儒学塑建
作者: 卢旭华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模式   乐感   耻感   儒家  
描述: 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必须走进历史,走进人类的生活与心灵。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考察,主要以对先秦儒家著作的解析为基础,在揭示其内在含蕴的前提下,从文化形态及文化的内在结构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单纯“耻”的文化,也不是单纯“乐”的文化,而是“耻”与“乐”纠结、融通最终又圆融一体的文化,并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扬这种文化模式对我们生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文章首先明确何为文化,以及何为文化模式,并介绍几种具体文化模式。基于人的生与活,提出文化就是价值场。显明并强调“文化”的这种对人(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与德治理念的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梦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模式   国家意识形态   户组织   力整合模式   家庭  
描述: 在春秋战国变革的社会格局中,以儒、法为代表的哲学家们都以政治谋士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秩序的重构中。虽然在理论上,以儒家为代表的理论派强调主要使用先王的传统规范(儒家习惯法之“礼”)来治理社会,以法家为代表的实践派强调通过创制新的法律(成文法)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然而在现实层面,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各国都普遍选择以国家权力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在国家权力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形成过程中,秦及汉帝国逐步形成的“齐民制”和“家产制”二元社会结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秦汉根植于高度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整合模式、独特的文化模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理论。
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心路   新儒学   文化模式   现代意义   梁漱溟  
描述: 北大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梁漱溟文化模式论及新儒学的现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心路   新儒学   文化模式   现代意义   梁漱溟  
描述: 北京大学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韩愈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文化模式   韩愈现象   解读   矛盾  
描述: 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文学家、思想家,是镶嵌在民族文化模式和传统中的精英。他一生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文学创作都给后人留下了充满矛盾的批评:既排异端,而又与衲子交厚;既崇儒,而又驳杂非纯儒;既“感激不避诛死”,而又“戚戚怨嗟”,不无“庸人”之态;既信守儒家温柔敦厚,而又干禄“躁进”,不无富贵利达之求;力倡古文,而又不尽弃骈文;力倡文从字顺,而又不避盘空硬语……唐以降,人们或贬或褒以至于今,煞是热闹。此种现象,笔者谓之“韩愈现象”。本文回顾和描述了这种现象,并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和解读这种现象,阐述产生这种现象的文化原因
“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汉宣帝   文化模式   考论   霸王道杂之   秦汉  
描述: 的内容。一、“霸王道杂之”的学术渊源1.“霸王道杂之”与齐鲁文化从学术渊源上说,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与齐鲁文化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西周初年,姜太公封于齐,面对强大的东夷地方势力,在顺应当地风俗民情
汉代儒学衰微原因略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党锢之祸   后汉书   汉武帝   汉代儒学   帝王   文化模式   衰微原因   经学   董仲舒   神学化  
描述: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的儒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一方面“章句之学”大兴,涌现出许多校注、训诂、解经的经学大师;另一方面“义理之学”迅速发展,注重探讨圣贤的“微言大义”,推阐发扬,试图探求“大道”,应用于现实,产生了一批活跃于政坛、名噪一时的儒学家。 但是,在汉代儒学兴盛的同时,即孕育着危机,所以,到东汉时,儒学迅速衰微,“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传》)以至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佛教蔓延,主宰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对儒学几乎有取而代之之势。儒学从“独尊”地位跌落下来。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