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太平天国时期的李鸿章家族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鸿章家族   文化冲突   李鸿章   太平天国  
描述: 太平天国崇敬上帝,反对儒学,兼及道、佛,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崇尚儒、释、道的李鸿章家族起而抵抗太平天国,父死子继,直至太平天国失败。有大量此类家族与太平天国对抗,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国当然是一次阶级斗争,也明显地具有文化冲突的色彩。
曾国藩“笨干”成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中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宗棠   曾国藩   成事   李鸿章  
描述: 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曾国藩“笨干”成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左宗棠   曾国藩   成事   李鸿章  
描述: 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这并不完全是谦词。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父亲
曾国藩“笨拙”的思维方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资治文摘:综合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启超   左宗棠   曾国藩   思维方式   李鸿章  
描述: 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 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晚清,曾国藩与李鸿章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部广播电视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晚清   李鸿章   一体化   价值观  
描述: 在曾国藩和李鸿章身上,体现着中国文化所隐藏着的很多内在特质。中国文化不是完全的儒文化,它实际上是儒释道的一体化,温良恭俭让只是表面的价值观,在暗地
史镜照孤臣——梁启超《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导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启超   导读   中国历史   李鸿章   十九世纪   人物比较   世界史  
描述: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第一
孔祥熙其人(连载之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乡音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国联军   美国人   山西   清朝   欧柏林大学   李鸿章   中国   教会学校   孔祥熙   孙中山  
描述: 本期前文所删章节闪回:重病之下父亲带少年孔祥熙走进基督教福音院/传教士治好了病也俘获了孔祥熙的灵魂/顶着孔氏宗族的巨大压力走进教会学校/协助教会恩师处理山西教案带来机会/提出秘密条件使八国联军改变惩罚山西的措施/李鸿章召见,获赴美留学签证和龙图勋章……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商   侧面   学生   左宗棠   曾国藩   李鸿章   读书   反应  
描述: 30岁以前很平庸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他的朋友左宗棠说曾国藩“欠才略”、“兵机每苦钝智”。他的学生李鸿章当他的面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曾国藩在30岁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点
一代儒伶斯人去德辉艺彩世间存──忆赵荣琛先生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中文大学   京剧   程砚秋   斯人   李鸿章   照像馆   周总理   程派艺术   京师大学堂   中国戏曲  
描述: 一代儒伶斯人去德辉艺彩世间存──忆赵荣琛先生胡金兆春节除夕晨,缠绵病榻数月之久的京剧程派名家赵荣琛先生悄悄地走了。向他遗体告别后归来,相交近40年的荣琛大兄的形象,驱之难去,好像他仍文雅微笑地同我交谈。尤其心酸的是:去岁早春,他匆忙奔赴美国送别他身患...
学之诤友而士之君子 追念朱维铮先生的书生意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清代   思想家   腐败   走出中世纪   李鸿章   思想史   明清   文字   君子  
描述: 2012年3月10日下午3时52分,我个人向所欣赏的朱维铮教授不幸逝世。闻讯后打电话给朱夫人王先生,话未出口,已彼此泣下。维铮年仅七十有六岁,正值学问的盛年,不知有多少末竟的课业,尚待他宵衣旰食以付。他走的太早了。如果不是长期溺嗜烟酒,悲剧应不致发生。但若离斯二瘾,也就少了维铮特有的豪气。天地有大美,惟难得其全耳,奈何奈何!人生一如艺术,总在这里哪里留下遺憾。当十年前我卧病的时候,因思念老友而不时出现维铮先生在学术会议上醉酒战群儒的场面,不禁为之慰释而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