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试论庄子精神本体论对孔子的道德本体论的继承与发展(未定稿)
作者: 姚曼波   来源: 国际儒学论坛·2009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精神本体论   道德本体论   孔子   庄子  
描述: 庄子的精神本体论与孔子的道德本体论之间,不仅在崇尚人格精神上一脉相承,而且在学术宗旨、理论基础和理论范畴、基本命题等方面,皆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庄学对孔学是既批判又继承,纠其所偏,起其所陷,破其所囿,补其所缺,在扬弃中升华和完善了孔子所创立的人本主义理论。正因如此,庄学与孔学,才有机地构成了互补。
形而上学之总结 文化哲学之肇始——略论阳明心学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王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典形而上学   道德知识论   道德本体论   阳明心学文化哲学  
描述: 与西方古典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典形而上学的总体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把知识本质地理解为通过认知主体的心灵涵养所达到的一种个人智慧的道德知识论。按其实质和内容来说,它就是研究旨在获得这种个人智慧的心灵涵养的境界与方法 (或曰本体与功夫)的学问。这一特点反映出它的本体论所关心和探讨的是与道德主体相关的本体问题,以至于可以将这种本体论归结为道德主体论。以王守仁思想为代表的明代心学是儒、释、道兼综的宋明新儒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其本体论是中国古典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归宿,其将人类的道德法则归结为人心固有的天理良知,是中国古典形而上学中最为成熟和典型的道德本体论观点,其意义在于让“良知”成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普遍有效且绝对合理的价值标准,从而使人类能按自己的“良知”来建立自己的社会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合乎“良知”的社会与生活,便是阳明心学所期望达到的人类生活的总体目的。故阳明心学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典形而上学进入文化哲学的发展阶段。
主持人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间跨度   道德本体论   重要地位   大戴礼记   传统孝道   儒家道德   古文献   孝道思想   曾子   孝文化  
描述: 本期所选三篇文章,视角各异,时间跨度很大,但都有其研究之价值。新的考古文献发现,《大戴礼记》中所载有关曾子的文献并非伪文献,这为曾子研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曾子在儒门中以传孝闻名,他对儒家的孝道进行了更为深入而形上的论证,《曾子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本体论思想》一文,对曾子的孝道思想进行新的角度的诠释,显然是有意义的。该文论述了孝道在儒家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效
确立天本体:孔子、孟子、程颐、朱熹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思想   形上本体   道德律令   道德本体论   道德实践   刘宗周   孔子   程颐   孟子   程朱理学  
描述: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还是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构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截然相反的道德本体论。这一矛盾的形成源远流长,与儒的内圣之学共始终。本文拟探讨:从孔孟到程朱,怎样最后确立了一个客观形上的道德天本体。
试论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伦理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本举末   伦理观   道德本体论   道德实现   崇本息末   理论意义   道德学说   王弼   道德论   门阀士族  
描述: 王弼是魏晋时期“正始之音”的开创者之一。他作为门阀士族利益的代表者,针对当时流行的“以名为教”的虚伪道德和风气,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新的道德学说,这就是综合儒、道两家学说的玄学道德论。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和“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道德实现方法的分析,揭示王弼伦理观的实质,并进一步窥探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简论儒家传统:道德本体论的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体系   魏晋至隋唐   “天”   先秦儒家   道德本体论   宋明道学   伦理思想   神学目的论   传统文化   儒家传统  
描述: 本体论亦称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最高存在的理论形态。道德本体论则回答道德存在的最高形式,关注道德的终极价值和最高范畴的规定,即对道德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回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先秦至明清的宏阔时空跨度中,道德本体论的建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从先秦孔、孟、荀对最高道德范畴进行规定始,到两汉儒家建构神学目的论的道德体系,经魏晋至隋唐儒、道、释兼综互补,最终在宋明道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本体卓然而立。儒家传统道德本体论的建构过程展示了其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把握传统文化的主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