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也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明清贾儒关系问题研究之反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贾而好儒   贾儒关系   明清  
描述: 学术界对徽商"贾而好儒"特色的争论,缘于没有明确区分"好儒"与"崇儒"、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崇儒"是对"儒"的尊重、推崇,是明清各个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既非徽商特色,也非其他地域商人群体特色;"好
明清河南三教堂盛衰的历史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家庄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堂   河南   明清   乾隆九年禁令   衰落   鼎盛  
描述: 三教堂是儒释道三教和合文化思想的载体,是神明奉祀场所。由明到清,三教堂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转变。在清代前期,三教并重的宗教文化政策推动下,河南三教堂多达590余处,居于全国之首,成为中国宗教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它以圣像合一、祀孔子于佛寺道观的形式向基层社会渗透,对于民众教化、增强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到乾隆时期,由于这种模式与清政府尊孔思想主张相悖,遂两次下令禁止,使其从发展顶峰跌落下来,但它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禁而不止,持续发酵。它的盛衰嬗变进程,是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之间冲突与调和的缩影,彰显着民间信仰的智慧与生机活力。
明清徽州多元文化样态形成之机缘——从徽商的休闲旨趣说开去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徽州文化   文化动力   休闲旨趣  
描述: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和温床,一方面贾而好儒的文化信念导致徽商重视文化的全面投入,另一方面雅俗共赏的休闲旨趣也为徽州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其休闲旨趣的重点耕耘,既可为厘清徽商与徽州文化之关系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视角,又可从江南休闲审美文化之构建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回儒的本体论:最高存在的本质与属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回族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真主本质   真主属性   明清   伊斯兰哲学   回儒   本体论  
描述: “最高存在的本质与属性”是伊斯兰哲学本体论范畴的核心命题。明清时期,回儒穆斯林学者以伊斯兰教经典为根据,借鉴伊斯兰哲学论述,运用古汉语独特的表述方式,详细阐释和论述了最高存在的本质和属性,形成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伊斯兰本体论思想体系。
明李陽本《春秋穀梁注疏》淺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三經注疏   李元陽本   穀梁  
描述: 明清諸本的比較,初步考察了其文本來源、版式體例特點、異文特徵,探討其對後世諸本的影響,及在今日經籍校勘整理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由此也可獲得對李陽本《十三經注疏》的深入認識。
朱元璋与太傅
作者: 暂无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皇太子   皇宫  
描述: 相传朱元璋把一位硕儒请进皇宫当太傅。皇太子不服管教,被这个太傅打了一顿。朱元璋知道后,一气之下把太傅关进了监狱。马皇后知道后劝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师有师道。你把这些一起丢了,岂不把大明天下也丢了吗?”朱元璋听了这番
柳宗元传
作者: 刘光裕   杨慧文   来源: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本书共11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与求学、长安朝官生涯、以民为本思想、参加永贞革新、永州司马十年、一场哲学论战、维护国家统一、以儒统佛、领导古文运动、出任柳州刺史和英名长存。
明清徽商与古徽州村落营造
作者: 暂无 来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古徽州   村落营造  
描述: 古徽州村落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与明清徽商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明清徽商参与古徽州村落营造,一是出于满足“乡梓故里情结”和光宗族耀祖的虚荣心;二是试图借助宗族组织提供原生动力以保持商业竞争力;三是旨在培养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古代图书出版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浙江古籍出版社   古代   钱大昕   图书出版市场   乾嘉时期   小说戏曲   明清时期  
描述:明清时期的图书出版市场上,小说与戏曲是当之无愧的宠儿。明末清初李渔说:"今人喜读闲书,购新剧者十人而九;名人诗集,问者寥寥。"(《笠翁一家言文集·与徐冶公二札》其二,《李渔全集》第一卷,浙江
元本困学纪闻
作者:     王应麟撰   来源: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卷,杂识一卷,共二十卷。翁圻注此书序称:“《纪闻》一书,盖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极群书,入后寓居甬上,足迹不下楼者凡三十年,益沈潜先儒之说而贯通之。于汉唐则取其核,于两宋则取其纯,不主一说,不名-家,而实集诸儒之大成。”本书刊行以后,后世儒者均深以为重。本书底本采用泰定二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 1 2 ... 32 33 3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