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先秦无为思想起源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为思想   老子   孔子   起源   吕尚  
描述: 无为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源头,学者多认为是在于老子,甚至在于孔子。要考察无为思想的起源,还有赖于对"无为"一词的语义界定。"无为"一词主要包含与"有为"相对待之义、天道自然行为之义和绝对不作为之义三类,亦可用作行为禁忌语。以此为导向,可以发现,无为思想可最早追溯到上古先民在原始文明下敬畏、依赖和顺从自然的心理及行为,随着政治文明的深入,又最容易在王朝没落或王朝更替之际滋生,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周文王、吕尚、管仲等人在制止暴政乱政,实现无为而治方面多有思考,其后老子把"无为"视作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原则,孔子又从德政和礼治来重新诠释无为而治,深刻影响了后世道、儒、法诸家,无为思想至此完全成熟。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之根本精神──“无我相”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我相”   中国诗歌艺术精神   禅宗  
描述: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法     人生  
描述: 本文从生死观、人我观、札法观和荣辱观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各种人物,特别是作者的人生哲学;认为曹雪芹是以佛家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评判人生的,又以儒道互补的观念处理世事;最后又对《红楼梦》的“道法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作了评析,并概括了其人生哲学的基本趋势。
樗下的彷徨:庄子“逍遥义”散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逍遥义  
描述: 《逍遥游》中只出现一次“逍遥”,说的是樗下的彷徨者.尽管逍遥之义并不向天分之外展开,而人之于人事中的位置实际也蕴涵于“逍遥义”中.寻求“逍遥义”,或许正需要带着《逍遥游》中瞽、聋者的视听去造访——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浩荡两千年,庄子的“逍遥义”遍入各家思想,但各家似乎都无法独善自得.在理解庄子“逍遥义”时,不应简单将“有为”归入“儒”而将“无为”归入“道”.
从辛弃疾作品的儒、道、释倾向看他的人格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诚   随缘   齐万物   无我   任真  
描述: 本文分别探讨了辛弃疾作品中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倾向。认为诗人早期追求“真儒”事业,后期则主张以“至诚”参天地,否定儒家的功名思想。对道、释思想则表现为弃其神仙、虚妄之谈,崇尚的是:“齐万物”“无我”和“随缘”的人生观。在此似乎相互矛盾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诗人的以“至诚”“任真”为主的人格特征。正是以这种品性使辛弃疾创造了他的辉煌的一生。
儒、道之间:白玉蟾的诗词创作与心路历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路历程   白玉蟾   诗词创作  
描述: 白玉蟾留存1000多首诗词作品,在历代高道中,是工于诗词创作的道士之一。这些诗词作品,大致来说,一部分为阐释丹道理论的道教诗歌,一部分是典型的"文人"作品,二者共同奠定了白玉蟾在道教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白玉蟾的道教诗词源自道教自身的"歌诗传统",而其"文人"作品,与白玉蟾弃儒从道经历和潜藏的士人心态有直接关系。研究白玉蟾的诗词作品,应从白玉蟾的身世出发,历史、多维地看待。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