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家审美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评鉴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  
描述: 儒、道、禅三家思想相互融化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其中,道家超越制度礼法提出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老子》和《庄子》这两部道家重要经典,讨论先秦道家审美意识,结合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生”的原则、“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以及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说明道家的美学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基础。
磐石转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去年读过一本极有意思的小说,乃是楚阳冬的《齐天传》。书中又有一首极有意思的偈子:道家传下玄妙文,佛家诵经入相空,儒者仁义理智信,万道同源并无宗,心中义理若常变,到头终究一场空。小说中那一章节极富穿越性。主人公魂入西游世界,化身孙悟空抽剥三教之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正遇上愁眉苦脸的孟子,孟子一心以儒义教化黎民,但百姓食不果腹
磐石转移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去年读过一本极有意思的小说,乃是楚阳冬的《齐天传》。书中又有一首极有意思的偈子:道家传下玄妙文,佛家诵经入相空,儒者仁义理智信,万道同源并无宗,心中义理若常变,到头终究一场空。 小说中那一章节极富穿越性。主人公魂入西游世界,化身孙悟空抽剥三教之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正遇上愁眉苦脸的孟子,孟子一心以儒义教化黎民,但百姓食不果腹哪有暇睬他?孙悟空于是施展道家法术,使麦苗顷刻开花当即结果。
“无字碑”照“真面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检察风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这“无字碑”不在乾陵,在凤阳明皇陵。提起“无字碑”,人们多晓得陕西咸阳大周皇帝武瞾的“无字碑”,没有多少人知道明皇陵里也有“无字碑”。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至今还是个迷。不管怎么说,碑上字,都似
空间紫外遥感光谱仪偏振特性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学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紫外遥感   同步辐射   偏振响应   漫透射板  
描述: 透射板相比单片漫透射板紫外谱仪能量减少40%-75%;单片与双片漫透射板谱仪均在265nm波长处偏振响应达到最大值,双片漫透射板谱仪偏振响应更接近单位值1,且对不同偏振态的偏振响应差异缩小,这更适用于同步辐射光源定标需求。
“桃花”是“大同”社会吗?——《桃花记》所寓社会理想辨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特征   理想   桃花源   陶渊明   社会形态   大同  
描述: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
"桃花"是"大同"社会吗?——《桃花记》所寓社会理想辨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 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 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社会形态? 有何社会特征? 在中国古代儒、道两个主流思想派别中,它符合哪家主张?
“桃花”是“大同”社会吗?——《桃花记》所寓社会理想辨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道家   儒家思想   哪家   陶渊明   辨疑   泛泛而论   社会形态   社会理想   大同  
描述: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记》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社会"桃花",亦即"世外桃源",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社会给人以极美极深的印象,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憧憬。那么,这个理想社会究竟是何种
高重复频率铌酸锂电光调Q Nd∶YVO4激光器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子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光器件   固体激光器   铌酸锂   脉冲重复频率   压电效应   电光Q开关   脉冲激光   窄脉冲宽度  
描述: 频调Q运转.激光增益介质采用具有较大受激发射截面和较短荧光寿命的Nd∶YVO4晶体,其一端镀有1.064μm的全反膜,另一端沿布儒斯特角切割,从而省去了全反镜和偏振镜,缩短了腔长。泵浦采用中心波长为
《公羊传》“王者外”说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参花(下)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者无外   公羊传   天下一统  
描述: “王者外”说是《公羊传》关于“大一统”理念的一个具体说明,对天子来说是没有外国,所以《春秋》经文在记载这类事件时都用了特殊的表述方式。此说的原始用意是战国儒家齐学对结束战乱、天下一统的渴望,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又丰富出其他内涵。
< 1 2 ... 17 18 1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