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陶渊明的隐逸隐逸生活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   隐逸  
描述: 陶渊明的归隐是儒、道两家隐逸思想促发的结果,其中道家对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隐居之后,儒家的隐逸思想支撑着他的人生观,但在生活方式上陶渊明对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都作了改造。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贵名贱"   隐逸   嵇康  
描述: 本文略论隐逸文化的儒、道哲学渊源,着重论述魏晋名士嵇康的隐逸意识,考评其<圣贤高士传赞>和对隐士的推崇,探讨其"隐而傲视"的经历及继承道家"身贵名贱"的思想.
解读隐逸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视域   个性自由   权变   隐逸   顺性  
描述: 隐逸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突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和个性自由发展而言,隐逸是一种疏离主流的个性自由选择方式,是一种对完善自我的执着追求;从儒、道二家对隐逸的各自阐释可知二者
隐逸源于《易经》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发源   隐逸  
描述: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以及《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
从汪曾祺的“自然”书写看其“隐逸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汪曾祺   隐逸   自然  
描述: 汪曾祺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那种内儒外道的文人风范,使他有了隐士般的超然旷达,他从隐逸文化传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向往士子们优游山林、醉心自然的隐逸状态。在他的笔下,有以山水
论扬雄的隐逸心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扬雄   隐逸   双重性   西汉  
描述: 失去政治兴趣,开始寂寞自守,以治学的方式,隐身朝廷。因为其学兼儒、道,所以扬雄的隐逸亦兼有儒、道的双重性。
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
作者: 暂无 来源: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继承   陶渊明   隐逸   创新  
描述: 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以往只强调其与道家的关联是片面的。
儒道“隐逸”思想之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隐   隐士   隐逸   道隐  
描述: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理论现象。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的"隐逸"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二者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体现在其"隐逸"理论中各有特点。道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齐物
儒、道隐逸思想之浅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遁世   隐逸   儒道   入世  
描述: 隐逸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虽不处于主导地位 ,但却格外引人注目。它对于古代社会中知识阶层 ,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是难以忽视的。文章以儒、道二家学说为基础和重点 ,分析了隐逸现象的思想根源 ,并对此二家的隐逸思想作了一定的比较和综合
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秦   士人   心态   隐逸  
描述: 先秦时,隐逸思想已大量存在,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先秦隐逸思想既带有深刻的审时态度,体现出士人在出处方面灵活、开放的心态,又含有藉隐逸以避祸存身、或持守道德人格、或追求个体自由等内涵。而且,先秦隐逸
< 1 2 ... 19 20 2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