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兵家与儒、道、法各家的兼容与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   战争起因   《司马法》   人的本性   《孙子兵法》   《论语》   中国兵学   中华文化  
描述: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以儒、道、法等各家作为代表,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更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部分。至于说到兵学文化,许多人虽不否认它的杰出贡献,但常常又同儒、道、法各家分开;有时甚至被作为异端来对待。这一观察,全然抹杀了中国兵学与儒、道、法各家互补和互利的关系,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格。中国古代学者们已经看到这种认识上的缺失。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蛰说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大下万世也。”《七书》指《武经七书》,《六书》指六部儒家经典)这种见地,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真可谓独具慧眼。一、兵学与儒家中国的兵学与儒家有极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外兵内儒”。儒家重教化,兵家重实力。由此,流行一种偏颇的见解:似乎兵家言必征战,专攻杀伐;儒家则仁义礼智,道德文章。其实,并不如此。在儒家代表性的著作──《论语》里,对战争并不一概排斥。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代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代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也就是说,他只反对一种战争,即乱臣贼子犯上作乱,认为是属于无道现象,不可能延续很久;至于“礼乐征...
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对儒学的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老子》   稷下道家   天人之分   认识论   道家思想   自然现象   虚壹而静   儒学   道家无为思想  
描述: 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对儒学的重建张运儒家学派自春秋时期创立以来,经过春秋战国诸子争鸣的洗礼,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其中能够保持孔学优良传统的只有孙氏之儒①,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荀子,名况,字孙卿,主要活动时期在公元前298~前238年,赵国郇(今...
吕惠卿关于《老子》《庄子》思想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   《庄子》   华严思想   世俗价值   吕惠卿   三教观   《郡斋读书志》   万物一体   "我"  
描述: 本文着重分析吕惠卿的《老子》、《庄子》注中的思想,认为《道德真经传》的核心是"性情之初",具有强烈的基于内心"无我"的万物一体现,特点为用《庄子》思想来对《老子》加注,可以说《庄子注》是他关于老庄思想的集大成。文章还考察了吕惠卿的三教观,认为其思想与杜顺的华严思想有同有异,且引用儒书亦依据老庄思想。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认识论   思维方式   韩非子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吕氏春秋   道德修养   社会政治观  
描述: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徐克谦“无为”的思想不只属于老子、庄子或黄老学派,它普遍地存在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体系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实质上看,“无为”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无...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道家与禅宗   人的本质   庄子   人生态度   处世原则   处世之道   现实世界   生命本质   生命形式  
描述: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弹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一道”、天、地、人。“道”被置于一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这又显示了老于另一价值取向:贵生。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障。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