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周易》“经”、“傅”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老子》   阴阳家   《易》   《周易》   六十四卦   《论语》   《易传》   “中”   卦爻辞  
描述: 《周易》“经”、“傅”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黄克剑一《易经》中的易道.《易》并不像郭沫若所描述的那样:剥去“神秘的衣裳”後,留下的只是“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它确实从未脱去一个东方族类的童年的天趣,但正是这份天趣持久地滋养了一种浑全而富有渴望...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统治者   自然发展   “有为”   为而不争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有为而治   政治管理   黄老之学  
描述: “无为而治”是由春秋战国之际《老子》率先提出,并为后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的一种与“有为而治”相对立的政治主张,就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而言,《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亚于儒、墨、法各家的“有为而治”,是一种更高的政治智慧。总结和扬弃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管理的科学和实践不无启发意义。《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当时,周王室风雨飘摇,诸侯争霸的故争愈演愈烈,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与“楚为章台之宫”①,“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②的统治者奢侈腐化相对照,广大人民群众“出则无衣,入则无食”③,“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④,挣扎在死亡线上。“盗贼众”,“不可胜禁”⑤,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统治者这种“有为”的危机和平民劳动者深重的苦难,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现实根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冷静的心态探索宇宙根本规律的哲学,并将这一最高规律概括为“道”。《老子》之“道”,既是“无状”、“无物”之“无”.又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之“有”。由于“有无相生”,二者无条件地互相转化,所以,...
《易经》对儒道两系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老子》   辩证法   道家   方法论   礼乐文化   父系社会   儒家   母系社会   世界观  
描述: 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笔者曾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上撰有《〈易经〉的世界观与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条件   中国古代   墨家学派   人类美德   传统美德   崇俭反奢   物质财富   《咏史》诗  
描述: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阎文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尽管各家学派在此问题上的出发点、侧重点与归结点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最先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这一命题的是墨家学派。在《墨子》书中有《节用》、《...
吴虞论道家法家反对旧道德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虞   《老子》   道家   自然无为   庄子   道德观   仁义道德   旧道德   儒家道德   道德相对主义  
描述: 吴虞论道家法家反对旧道德说邓星盈吴虞在批判儒学时,除了用近代的时代精神来驳斥儒学外,还常从历史中去寻求支持他的批判的论据。一方面他对儒学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运用近代的先进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驳;另一方面;他又从古代道家、法家的学说中,剥离出反对儒家伦...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及其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易经》   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   道家思想   宇宙生成论   农民起义   知识分子   儒家  
描述: 关于中国传统方化的主体,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如李锦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学基本上居于主干地位”。二是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体,如赵吉惠“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由儒、佛、道三家综合而成,葛荣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佛、道三家构成的综合性文化”代表了这种观点。上述说法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都有借鉴意义,但是从传统文化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又都有片面之嫌,或囿于文化表面形态,或忽视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甚而至于局限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中难以自拔。其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是有其不同的主体特色的。在社会历史中,文化有其独具的发展曲线,这条曲线不仅可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可以作定性的断面分析。作为传统的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当时客观的社会存在,并且在文化的有机构成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先存在的后来会消亡,原先没有的后来会出现并加入。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决定某个时期文化面貌,影响社会各个文化层面,决定社会心理结构与价值取向并显示一定特色的主流文化,包括社会思...
略论《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的军事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统治者   战争指导思想   绝圣弃智   以百姓心为心   唐宪宗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军事思想   儒家经典   置之死地而后生  
描述: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以《老子》各章首句为题,儒、道、兵思想杂揉,着重论述如何不战而胜,不争而取,兵去战的战略性兵书,共4卷,81章。作者王真,唐宪宗时人,“少司儒业”,后“久从戎府”,由朝议郎出任汉州刺史兼掌军事。此书原为上下两卷,后离为四卷,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上于唐宪宗。《道藏》、《宛委别藏》、《指海》等均有收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王真上此“述”的目的,似想为改变这种现状开一剂以文止战的药方。李唐皇帝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唐太宗诏称“联之本系出于往史”,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上元元年(674年),命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置玄学博士,规定习老庄之学的人士可以应科举考试。老子先后被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闻玄元天皇大帝等,帽子大得吓人。可见,老子在唐代具有极高的地位。作者欲借老子之名以动字内,宣扬自己的观点,劝唐廷与藩镇都遵照这位“太上玄元皇帝”的意旨,修明政治,俄兵去战,从而达到作者想消弥战乱的目的。当时患宪宗在平定了四川、夏绥、镇海之后,有些不够清醒,正准备多路出击,再伐...
柳宗元思想中的道家成份(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玉林师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山水自然   思想特征   《庄子·齐物论》   道家思想   绝对自由   大地主阶级   永贞革新   柳宗元  
描述: 如果说在永贞革新失败前,柳宗元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出黄老派的特征(这一派推崇和假托黄帝,以老子之学为核心思想,又兼取阴阳、儒、墨诸家之善,研究的核心是天道、人生、治国平天下的方术)的话,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黜远荒的柳宗元,他的道家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出老庄派的特征(老庄派是老子与庄子的结合,其特点是比较注意宇宙与人生的关系,主张适应自然,反对世俗对人生的桎梏,愤世嫉俗,具有不同凡响的批判精神).这些思想特征主要表现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