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生命意识   自我价值   生存状态   生命观   庄子   个体与群体   《周易》   个体与整体   “群龙无首”  
描述: 社会与人生,始终是哲学永恒的范畴。《周易·乾卦》中不无对个体与群体,亦即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个体在群体中存在的理想状态究竟如何?“群龙无首”是对此理想状态的阐释──个体之间的矛盾与磨擦达到最小,在群体中互相谐调,从而使二者均达到最大、最优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意识后来在《老子》诸多章节中同样存在,成为《老子》中关于“道”的探讨的一部分。失意文人也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描绘出类似于“群龙无首”的境界。
孔子之前的“君子”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老子》   君子之道   王公贵族   孔子   道德评判   《周易》   《史记·夏本纪》   《诗经》   《尚书》  
描述: 本文认为孔子所创儒家全称应是“君子儒”,“君子”是孔儒的思想核心,应予充分重视。所以,文中从“君子”一词的产生开始,精确统计并仔细分析了《易经》、《尚书》、《诗经》和《老子》中该词出现的次数和内涵,从而寻觅出该词内涵逐渐演变的踪迹,指出该词内涵从阶级观念为主向道德评判为主转变早已萌芽,产生于《诗经》,完成于孔子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利他”共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利他”   民族精神   “兼爱”   《汉书·艺文志》   思想核心   先秦诸子   价值取向   文化土壤   价值观  
描述: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论争,学术界一般称为“百家争鸣”。也许正是因为“争鸣”一说对各家学说之“异”的强调,多年来人们似乎忘掉了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土壤的果实之“同”。其实,它们之间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共性,与中国的本质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儒、道、墨三家为例,论证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根本的价值观———“利他”价值观上的一致性。一、儒家理论的“利他”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内涵是“爱人”(《论语·颜渊》)也就是爱他人。儒家对“仁”还有另一解,就是“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在这里“忠”是忠于别人自不待言;“恕”的内容是“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或者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可见,忠恕的内涵始终围绕着一点就是:忠于他人,为他人着想。也就是利他。《孟子·梁惠王》告诫统治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里的“推恩”,就是给更多的他人以利益。孟子认为,只要帝王“推恩”,使国家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气,则“天下可运于掌”。相反,如果“上下交征利”,即从上到下,人人贪图...
孔子之前的“君子”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老子》   君子之道   王公贵族   孔子   道德评判   《周易》   《史记·夏本纪》   《诗经》   《尚书》  
描述: 本文认为孔子所创儒家全称应是“君子儒”,“君子”是孔儒的思想核心,应予充分重视。所以,文中从“君子”一词的产生开始,精确统计并仔细分析了《易经》、《尚书》、《诗经》和《老子》中该词出现的次数和内涵,从而寻觅出该词内涵逐渐演变的踪迹,指出该词内涵从阶级观念为主向道德评判为主转变早已萌芽,产生于《诗经》,完成于孔子
以一持万
作者: 暂无 来源: 气功杂志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工尺谱   以微知明   辩证关系   原则和方法   一与万   周易参同契   一切即一   意守法   一即一切  
描述: 成语以一持万语出《荀子·儒效》,其日:“以浅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喻做事情提纲挈领,抓住关键。持:总持的意思;万:具有很多的,一切的,所有的,无数的含义;至于一的含义,仅从字面上解释,就有很多,如表示数目字、工尺谱符号,表示专、满、全、相同等等,其在气功中的含义则更广袤更深奥,有指“道”的,如《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有指道生之子,如《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指同一、统一,指太极,指人体元气、元神、本命,指精、气、神三位一体,指神,指本体与万物或一与多,指精神专一等等。一与万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抱朴子·地真》:“知一者,无一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笔削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这一些,都明确地说明了一与万的辩证关系。在气功中,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守一”的观点,“以一持万”即是此观点的体现,其含义可解为“以一念持万念”、“以一念代万念”、“一念当前,万念莫起”,即在练功中运用意念,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上或体外的某一景物上,以达到练功人静的目的。《周易参同契发挥》曰:“修...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