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明清小说作家对理想人格的探索
作者: 暂无 来源: 怀化师专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塑   理想人格   探索  
描述: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完善时期,作家的主体意识普遍地得到强化。许多作家开始自觉地进行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总体上说,明清小说作家对理想人格的探索还是因袭传统儒家理想人格,即使有些作家如吴敬梓等虽创造了“儒道合一”、“儒侠合一”型的理想人格,也仅仅是传统理想人格的修正,没有从根本上超载传统理想人格的范围。明清时期作家还有一些作家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创造了新型的理想人格。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其结果依然是不完善的。
理想人格追求中的生命形态: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物构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京华烟云》   道家文化   思维定势   儒道互补   道家思想   林语堂小说   生命形态   理想人格   “互补”  
描述: 林语堂自称是个“理想主义家”和“冷眼看世界的哲学家”,在现实生活中还和艺术创作上都追求一种飘逸洒脱、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他的小说以“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为主旨,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中铸造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由于林语堂“一捆矛盾”的博杂思想表现为动态的忽东忽西、时道时儒或亦道亦佛,因而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互补”性、“和谐”性,而且浓缩了他常自乐道的庄禅思想和构建世界文化的人生理想,从而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与多元的文化追求。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重义轻利   人格权利   人格平等思想   “真人”   天人合德   “完人”   理想人格   人格学说   儒家  
描述: 本文在对儒、道、佛三家的人格学说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至善至美”的“完人”。其基本内涵和特点是:天人合德,物我一体;内圣外王,修身治国;人皆可圣,自觉觉他;重义轻利,克己奉公;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完人”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人格化。它在塑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催化华夏文明、提升人类品性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足于时代实践,吸取和弘扬其中许多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颗粒,将有助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人格;对其历史局限性和封建糟粕,则必须加以剔除。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府新论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外儒内道   中国古代   政治现实   “内圣外王”   精神结构   庄子思想   理想人格   士人理想   理想与现实  
描述: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杜宇民中国古代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塑造和追求理想人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了修身养心的必要性,由充实人的精神生命以与天地同格;其二,也是为了实现拯救人类兼济天下的淑世精神。先秦以降,每...
千古华章人为本:儒家艺术精神论纲
作者: 暂无 来源: 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司马迁   中国艺术   人道主义   艺术精神   孔子   精神论   现实主义精神   理想人格   人为本   儒家  
描述: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是以形象、情感、意味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思想,从而构成对人的把握剖析,那么,从更本质更深速更系统更完善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从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外表特征到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涕廉耻等内在特征上规范着人的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并进而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以血缘杂情关系推衍至人伦民族国家的庞大而精微的儒学思想和社会体系,成为博大精深的“人学”.正是在“入”的本质点上,文学乃至整个艺术与儒学息息相通,中国文学艺术以儒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美学思想作为自己创作的座标点和内驱力,而儒学也以艺术作为载道教化、干预改造魂灵的媒体,甚至就作为儒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重义轻利   人格权利   人格平等思想   “真人”   天人合德   “完人”   理想人格   人格学说   儒家  
描述: 本文在对儒、道、佛三家的人格学说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是“至善至美”的“完人”。其基本内涵和特点是:天人合德,物我一体;内圣外王,修身治国;人皆可圣,自觉觉他;重义轻利,克己奉公;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完人”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人格化。它在塑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催化华夏文明、提升人类品性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立足于时代实践,吸取和弘扬其中许多闪耀着真理光辉的颗粒,将有助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人格;对其历史局限性和封建糟粕,则必须加以剔除。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