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方美学灵韵下的现代电影表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方文化   现代电影   《小城之春》   诗意   东方美学   西方电影   影片   灵韵  
描述: 68年后的今天,观者依然能感受到其独特的美学张力。一宅院空间的意识流化几千年来中国民居都是以一种群居组合方式构成——以庭院为核心,以院落为单位。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院落空间与文化表达产生了紧密的关联。"中国人的宇宙概念与庐舍有关。"1在中国传统院落建筑中所蕴含着的是道儒两种文化的渗透:闭合
宋元余音,风雅逸轨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交游与作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皇室成员   关仝   画史会要   明代初期   画论   逸轨   荆浩   生平事迹   宫廷画家   谢环  
描述: 》传世。"~1谢环的祖上是东晋的士族,十一世祖的时候徙居到了温州。谢家世代业儒,曾祖父是元代的湖广儒学提举,
夷画·儒画:17、18世纪海西法在不同人群中的反应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紧张关系   多样   现代艺术   主义   艺术传统   温克尔曼   事实   艺术史   东方艺术  
描述: 《欧洲接受远东艺术小史》一文的作者提醒我们,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现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透过“原始主义”[Primitivism或译拟古主义、尚古主义]、“东方主义”、“中国风”、“日本主义”等基本概念,我们看到了欧洲艺术史复杂多样、多元善变的一面。事实上,正如布克哈特之后的欧洲文明史写作一样,温克尔曼之后的欧洲艺术史写作也一直是在如何调整以希腊为中心的艺术传统和非希腊中心的艺术传统的紧张关系中反复徘徊。
吕凤子的“三宗”绘画史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吕凤子   南北宗   传统思想   史观   自然主义   中国画   绘画   中国思想史  
描述: 吕凤子在1938年发表的《中国画义释》,根据中国思想史的演进,提出将中国画分为教化主义宗、自然主义宗、无相主义宗,对应于传统思想的儒、道、释三家,是继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后,又一次为中国画分宗划派,1至今未引起史家注意,值得重视。
清初文化中方以智绘画的特殊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初文   自喻   张苍水   “三教合一”   哲学观   方以智   明遗民   甲申之变   哲学思想   绘画  
描述: (一) 明清鼎革,地解天崩,许多士人在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欲哭无泪,或遁入山林,或隐于缁流,痛定思痛,感愤不已,乃凭一管秃笔,抒写胸中的不平与愤慨,给清初文化带来了悲壮激越而又豪迈雄奇的时代色彩。明遗民中以学问著称的画僧方以智(1611—1671)就是其中之一。 方以智披剃后法名弘智、无可、药地等,寄趣诗画禅学,所写山水“得元人法,淡烟点染,笔入三昧”。但纵观方氏的绘画活动,却始于青年时代。明崇祯五年(1632),方以智离别故乡桐城,出游江南,访秀水项仲昭、杭州蓝瑛、佘山陈继儒等书画家,得见诸家收藏之晋唐元明名迹,对丹青渐有兴
元代美术家赵孟頫传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插图   山水画   书法   故宫博物院   省博物馆   元代文人画   元代绘画   知识分子   美术家   赵孟頫  
描述: 一、宋元变革影响下的元代绘画 1279年,蒙古铁骑终于如汹涌的钱江潮水闯进了南宋都城杭州,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以元代宋的鼎革之变。数百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但是元初的统治者“只识弯弓射大雕”,挟其军事上的威力,在广袤的版图内厉行野蛮地专制统治,竟然将中国人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个不平等的层次;遴选蒙古、色目人充当达鲁花赤,控制各地的权力机构;而且还废除科举制度,杜绝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途径。素称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致出现“十儒九丐”的局面。即使有些人谋得一官半职,也必须忍受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嚣张气焰,点缀太平,并无实权可言。
源远流长 蔚然大观——《画学集成》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美学思想   蔚然大观   董其昌   文人画家   郭若虚   画学   《麓台题画稿》   绘画   《图画见闻志》  
描述: 一 我们美丽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原始岩画、地画和早期帛画、漆画等朴拙生动的文物遗存看,我国绘画远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随之而兴的绘画理论,亦散见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精辟言论中,如《左传》的画能“使民知神奸”论,孔子的“绘事后素”与“明镜察形”论,庄子的“解衣磅礴”论,韩非子的画“犬马难”,画“鬼魅最易”论,虽然片断不成系统,但却是中国画论的滥觞。 尔后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道、儒思想的活跃,帛画、漆画、砖画、壁画、卷轴画逐渐兴盛,助人伦,成教化,或帝王倡导于前,如汉武帝创秘阁置图书,汉明帝好丹青而建画室,梁元帝亲手绘制《职贡图》,鲁灵光殿、云台、麒麟阁等绘有名将贤臣画像;或达官贵人铺张于后,如长沙之马王堆之汉墓帛画,嘉祥武梁祠之汉画像石,内蒙和林格尔之汉墓壁画,敦煌莫高窟之北凉佛教壁画,以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绘事已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得以形成。
自我审视的艺术:试析舒传曦及其在传统与革新之间的中德对话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绘画   艺术评论  
描述: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老子 一张充满自信的肖像 这张作于1957年的石版自画像上,一个年轻的中国画家用充满自信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在一种轻松的、毫无拘束的气氛中和一堆似乎无规则的、纵横交错的笔划里清晰地凸现出一幅肖像,画家的眼睛和持笔的右手坐落在画面的中轴线上。画家舒传曦的目光显得敏锐、坚定而又沉稳,使人不禁联想到另一幅出于1804年的儒安·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之手的自画像。安格尔是雅克一路易·大卫的得意门生,同样年轻而自信。敏捷的目光、稳健的手势表现出一种严谨、熟虑和创造力,充满着建立在精通艺术史基础上的自信心。任重道远,为崇高的目标而奋斗就要将学习和自我审视作为一生的动力。1831年3月15日安格尔从巴黎写的一封信里谈到:“搞艺术对我来说比对其他人难……虽然我的画看上去好像很快、轻而易举地产生似的,但我干得很艰苦。”舒传曦汲取两个重要文化之精髓而成为中国艺术的革新者。安格尔追求的东西,同样有可能出自舒传曦之口:“人体的最美状态是静态,就像精神世界最充分地体现在生活里的明智之中一样。”至于安格尔和其他几个风格各异的欧洲画家尤其得到舒传曦的推崇,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早在1855年,古典派画家安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