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时”义解析及阴阳、道、儒相关思想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家   道家   命定论   “时”   儒家  
描述: "时"作为一个特殊时间概念,其产生与阴阳家关系密切,在道家它也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两家思想中,"时"本具浓厚的自然命定论色彩。儒家接受了"时"概念,但努力排除其命定论因素,强调人的主体能动精神,以彰显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理性,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自觉。
魏晋神仙道教中的儒道关系论——以《抱朴子·内篇》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晋神仙道教   《抱朴子·内篇》   儒道关系   葛洪  
描述: 神仙道教是魏晋时期独特的道教形式,其理论奠基者是东晋的葛洪。《抱朴子·内篇》多处论及儒道关系,为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神仙道教的儒道关系论提供了基本的线索。葛洪通过对儒道的比较,论证了道本儒末,道先儒后,道简儒难,故可离俗世而求神仙。同时,葛洪还一再强调积善立功的重要性,将道教的长生成仙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统一起来,把儒家的忠孝仁信纳入道教戒律,按儒家的伦理纲常建构起道教的神仙体系。葛洪会通儒家和道教的思想,不仅是魏晋时期神仙道教关于儒佛关系论的一大总结,也对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淮南子》中道儒互补的教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假于物”   “贵虚”   “天人之分”   “弃学循性”   “执要”  
描述: 《淮南子》中道德两派教学思想的对立色彩非常浓厚.但两派教学思想亦不无互补和相通之处,道家一派强调“贵虚”“执要”、通过“虚静”以“观”来减少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与儒家一派偏重博学多闻、学以致用实属互补的教学思想.而两派思想的相通(主要体现为由道学贯通荀学而转向儒学)之处亦可说是道儒两派经过讨论而取得的共识。这种不同学派之间的自由辩论对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周敦颐《太极图说》儒道佛渊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极图说》    
描述: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产物。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立场,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有用成分来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作了《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有着深厚的儒道佛渊源。
评《醒世姻缘传》的崇儒尚佛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因果报应   崇儒思想   教化作用   以佛助儒  
描述: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的一部世情大作。崇儒尚佛.以佛助儒是其鲜明的思想结构特征。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结构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时代社会氛围的促成。对于《醒世姻缘传》的思想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从《华阳国志》看东汉巴蜀地区的士族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阳国志》   文化   巴蜀   士族  
描述: 东汉是士族产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晋人常璩撰述的《华阳国志》以巴蜀地区为中心,保存了相当多的地方历史资料。通过对《华阳国志》的考察,可以看出汉代尤其是东汉,在尊经崇儒的背景下,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巴蜀地区的影响渐趋深入,造就了一批敦儒崇文的地方士族,到东汉中后期,巴蜀的地方士族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就家族层面而言,地方士族形成了自身的活动方式,具备家学、家风等特色;就地区而言,士族在地方学术文化中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金批与儒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孔子   因缘生法   金圣叹   金批   《水浒传》   圣人   儒学   忠恕   施耐庵  
描述: 金批与儒学张载轩有人因为金圣叹不满现实,在《水浒传》批语中发了很多牢骚,又在参加抗粮哭庙后被清廷所杀,便断定他离经叛道,反对儒家正统。此乃皮相之见。事买是金圣叹一生对孔子顶礼膜拜,对儒学信奉不疑。贯华堂本《水浒传》上的凿凿金批,就是他崇儒信儒的见证。...
《西游记》:神圣的解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圣性   解构   西游记   儒释道  
描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处于十分神圣的地位。《西游记》以玉皇大帝和天宫诸神对孙悟空的无可奈何,以唐僧西行所经国家君主的嗜血、昏庸解构了儒的神圣性;以孙悟空师兄弟的劣根性,唐僧的无能,佛祖菩萨及其弟子的肮脏,唐僧师徒取经历难归于佛祖报复性的故意设置等解构了佛的神圣性;以诸道士、真人作恶和无能解构了道的神圣性。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幽默和智慧
“因”与化--《淮南子》中的教化思想及道学与儒学的贯通方法研究之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仁义之资”   “因人情”   “因”   因时   因俗   “天道”  
描述: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论《淮南子》中的“内圣”与化民思想──兼就“内圣外王”之道的归属问题与庄万寿先生商榷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之“道”   归属问题   自然之道   “内圣”   教化思想   道家思想   修己以安百姓   “内圣外王”   黄老思想   《淮南子》  
描述: “内圣外工”是道儒两家共同含有的思想,《淮南子》正是以此来贯通道儒两家思想,以确立其政治主张的。本文从论证“内圣外王”思想的归属问题出发,对《淮南子》中“内圣”的形成──道家的“体道返性”说和儒家的人性修养说,及由“内圣”而达成的化民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明该书中既有道儒两家思想融合的一面.又体现了两家思想的不同特色。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