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遗忘的 被遗忘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举人   历史   中国  
描述: 晚清中国的新旧激荡,犹如阵阵涌来的巨大潮汐。一个浪头过去,总有一些人来不及追赶,被抛在时间之外。这个故事要讲述的,就是那个百废俱兴的年代里一群乡村寒儒的仓皇与叹息。
真儒梁漱溟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文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士   科举制度   新式学校   举人   桂林   梁漱溟   真儒   祖父  
描述: 梁漱溟祖籍桂林,以桂林为故乡。其曾祖父以广西籍举人考中进士后留在北方做官,遂寄籍北地。 梁漱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于北京,原名焕鼎,字寿铭,二十岁后改名“漱溟”,取自“寿铭”之谐音。他
“儒”这个字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文·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士   学问   状元   需要   举人   内涵   学理   结构   受益人   书虫  
描述: 儒这个字的结构,一边是人,一边是需,内涵着两层意思,一是自己需要,再是被旁人需要。一个人念书多了,有了学问,通了学理,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存所斩获,叫自得。中举人,进进士,拿状元,之后获赐一个好差使,都是自得。满腹经纶是说一个人有一肚子聪明才智,但如果受
状元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政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元   秀才   状元   五个阶段   举人   生员   元明清   科举制   殿试   乡试  
描述: 成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真正的科举考试。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
举人联讽同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士   私塾   秀才   举人   教学生   绰号   读书   学馆   课堂教学   乡试  
描述: 贪酒色,不阿附权贵;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学馆在县儒学童试取秀才、省城乡试取举人、京城殿试取进士者多有
状元产生“五步曲”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才   状元   举人   生员   重要途径   名称   科举制   殿试   知识分子   乡试  
描述: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三,乡试。每隔3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状元产生“五步曲”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间传奇故事(A卷)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才   状元   五个阶段   举人   生员   名称   科举考试   殿试   乡试   我国古代  
描述: 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三、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
状元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津政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才   状元   五个阶段   举人   生员   名称   科举制   殿试   知识分子   乡试  
描述: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后1000多年,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成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趣文二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散文百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联   小故事   浙江人   余味   杨增新   举人   偶然论   咀嚼   官场   谢觉哉  
描述: “咀嚼官的余味”革命老前辈谢觉哉同志说:“中国是官国,虽然革了命,人们总不免咀嚼官的余味,虽贤者不免。此种情形,今日依然,于是颂之者有之,求之者有之,竟可闹到门庭若市的程度。”这是谢老对中国官场历史与官僚社会深刻洞察剖析后得出的结论,至今仍有针砭意义。偶尔翻阅几本闲书,有几则小故事既有趣又发人深省,引来聊博读者一笑,笑后不妨咀嚼回味。清朝同治末年,有位京剧演员“十三旦”走红北京城,朝廷内外捧场者不少。一次登台演出,发现台下坐着位老者,原来是“十三旦”幼年读书时的恩师,曾保护过他免受皮肉之苦。演毕,“十三旦”下台拜见老儒谢恩,问明究竟,原来老儒上京投奔亲友不着,正是绝处逢生。“十三旦”盛情款待老师,并说:“我看您老没有什么能耐特长,为先生长久计,唯有做官,当是最好的前途。”老儒无可奈可地说:“我连书都教不好,怎么敢去做官呢?”“十三旦”笑着劝说:“现在京都只有做官最容易,做大官更容易!您甭多虑就是了!”次日,“十三旦”拿着道员(正四品)的官衔证明以及给各王公大臣拜托关照的信件,备上车马仆役,来送恩师,说:“您老请上任吧!”这则离奇故事有三点值得留意:一是“十三旦”神通广大,唾手便拿到“正四品”的官衔;二是作为一...
为什么让一对老童生优先登场——《儒林外史》札记
作者: 暂无 来源: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科举   秀才   考试   吴敬梓   举人   蒲松龄   儒林外史   八股取士   清王朝   全祖望  
描述: 一部洋洋洒洒五十余回的大书,却以一对老童生的发迹,作为正文的开端,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老童生所以老的原因及其特征讲起。一、老童生所以老的原因及其特征众所周知,清代科举的文科取士,采用阶梯式的多级考试制。它的最低一级叫院试。院试的对象是“儒童”,俗称童生。不管称儒童或童生,顾名思义,就是童。这就是说,参加这级考试的,应是未成年的青少年。比如与吴敬梓同时代的全祖望(1705—1755),他在十四岁那年就考取秀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