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谈孟子的仁政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善   仁政学说   孟子   民本论  
描述: 民本主义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几乎都以"重民"思想为立国之本。通过对民本论和性善论的创造性发展,孟子使仁政学说成为一种全面而深刻的理论。从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个思想一直指导着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活动,甚至对近代民主论及现代民主思想也有借鉴作用。
学以化性,礼以范学:读余家菊的《荀子教育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师道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心理条件   司马迁   人性善   中国古代   余家菊   德之行   孟子   化性   性恶论  
描述: 荀子,中国古代哲人。与孔子、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没有到处游说自己的学说。司马迁对荀子有精辟评论,“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僟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有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荀子之术不用于当事,学期传乎后代,著作之意在转变政教。 性善性恶,各有所指,初不相反 孔子之前,人性之善恶并未成为人们讨论的论题,孟子、荀子而后,性善性恶才成为纷争的焦点。孔子不谈性之善恶,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直言:“人性善。”荀子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世人大多认为孟、荀人性善恶之论是对立的,其实不然。孟、荀学说各有其界说,各有所指,初不相反。 孟子主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孟子也说,人性虽善,而教养之功仍不可缺,环境的良适仍为必要。人性善是可然,但不能期望其必然。正如涂之人可以为禹,但不能期望涂之人都能成为禹。人性虽善,不能期望其行为必归于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对“性”和“伪”之涵义,不可不慎,不可不审察。荀子所说的“性”,对人而言是“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所说的“伪”对人而言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
略谈孔孟思想的逻辑结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语   孔子儒学   人性善   形成与发展   孔孟思想   善性   孟子   春秋时期   理想人格   逻辑结构  
描述: 创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儒学,经过"儒分为八"的阵痛,为后世留下了影响较大的"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自唐代中后期以后,儒学发展与对孔孟之学的诠释息息相关,如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孟子思想具有连续性.对二者思想的逻辑结构,可以通过命题的方式来把握.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论儒道互补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践履   道家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   人性善   理学家   基本内涵   孟子   人性自然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多种思想成分并存互补的方式存在和延续着的。不过,由于在秦汉之后出现了“儒、道传而墨法废”(王充:《论衡·书案篇》)的现象,所以,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问题时,经常提到的是儒道的互补。在近几年的学术讨论中,“儒道互补”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研究者们较少对它进行系统具体的探讨。以下我拟从“儒道互补”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其理论建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人性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仁人   人性善   儒家思想   农业社会   人与人   人性恶   儒家学说   人性基础   基本问题  
描述: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为儒家,一为法家,两者结合,以阴法阳儒的形式体现出来,维系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社会。人性作为儒法思想的基本问题,决定了专制思想脉胳,从人性入手,可以剖析思想核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儒:儒家学说弥散着一股泛爱情调,它尽可能地在人们之间建立亲情联系,使人们从感情上需要他人,或感到有义务帮助他人,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亲宗风气,即以宗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最终使整个社会成为以感情为纽带的一大“宗”。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充溢着亲亲情感的思想,维系着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政治,这一矛盾能够在儒家思想所倡“人性善”中找到解释。总体上讲,儒家相信人性为善,更准确地讲是认为人性有趋善的倾向。孔子并未对人性作清楚的阐述,但他自信教育可以使人为善向上,摆脱各种致恶因素的诱惑,向“仁人”
第三分会场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制度文化   人力资源实践   企业人   人性善   员工关系   平衡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   人格文化   知与行  
描述: 企业文化的四大平衡董凡凡/湘财证券人力资源总监企业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对人性善的弘扬即人格文化,一是对人性恶的抑制即制度文化。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讲求四个方面,即儒与商的平衡、道与术的平衡,知与行的平衡及舍与得的平衡。儒与商在文明史中是互不相容的。在当代社会,懦商与世俗商人有本质区别。经商求正道,正道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在湘财证券的人力资源实践中,对客户负责丛承诺足是其一贯遵循的原则。
由儒家“人性善”导向的人治下的法治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自觉   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   人性善   政治思想   人性恶   孟子   法治   儒家文化   政治权力  
描述: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派别,它们相互影响,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自西汉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人性善”,而人的善性主要由“圣贤君子”来体现、发掘、弘扬;当“小人”没有行“善”的自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