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个体之人安身立命的价值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个体之人   价值思考   安身立命  
描述: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保持自己身心健康,论述尤其丰富。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坚持“天人合一”的立场与“内在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这也
中国传统“德性论”哲学创造观及其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教育史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身立命   生命价值   德性论   创造观  
描述: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试论“安身立命”与儒学的宗教性
作者: 冯琳   来源: 国际儒学论坛·2009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宗教性   安身立命   儒学  
描述: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是人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具有极为丰富的宗教性的内涵,我们应该发挥儒家“安身立命
中国传统“德性论”哲学创造观及其特征
作者: 吴安春   来源: 《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安身立命   生命价值   德性论   创造观  
描述: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儒释道9种修行,走好人生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意林文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身立命   儒释道   中国人   修行方法   人生  
描述: 儒释道都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学说,三家各有所长,各有各的境界。为了达到每一家的最高境界,先哲们又提出了可贵的修行方法,这些修行方法是我们学习经典,成就人生大境界的必由之路。儒家存仁义孔子把“仁
学人寄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想传统   人文教育   安身立命   修身   德性修养   宋明理学   理想人格   思想资源  
描述: 儒、释、道与宋明理学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最根本处是修身做人,强调人的德性修养和人文教育。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成圣贤、君子,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成真人、神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成佛陀、菩萨。其修养要旨表明,生活在凡俗、现实之中的人,总要不断追求一种理想的胜境。士人以此安身立命
中国经典影片鉴赏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天(双语时代)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人文素质   东方传统   安身立命   文化格局   鉴赏   精神结构   经典影片  
描述: ……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而这种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涵养……”正因如此,在不断对自我的探索和发掘定位
儒家智慧与安身立命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行为   《大学》   道德实践   安身立命   德本财末   元学   安顿人生   为己之学   儒家智慧   生命关怀  
描述: 旷宇长宙,漫无际涯,人生不过一叶小舟,将何处停泊?钱穆先生说得好:“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人生之向往处,即人之生命理想。也就是人生的真实意义与真实价值之所在。安顿人生之生命理想,是古典儒直至当代儒的主要关怀,也是人类恒久关怀的安身立命问题。
安身立命有新篇——评《仁山智水论人生——中国传统人生论述评》一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人生论   新儒家   述评   中国哲学史   安身立命   “德性之知”   价值理论   中国人生   传统文化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是实践理性的,其突出了人生意义的价值理论,中国哲学中的任何一派学说之成立,总是要说明宇宙而最终又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宇宙以生命迁化不已,流衍无穷,乃是挟其善性以贯注人类。因此,宇宙是广大悉备的生命领域,浑浩周遍的价值园地,这一点与西方哲人眼中的宇宙机械系统观恰成一反照。中国哲学总是以人的生命道德为纲纪而统摄天地,不管是原始儒家、道家、抑或大乘佛学、新儒家,他们都要藉着哲学思想的积蓄,把人格的精神点化出来。如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门学脉,无论是早期儒学所追求的“孔颜之乐”,还是宋明新儒家所谓“变化气质”之学,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作个”圣人”。所以,我们不妨说,中国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凝炼内在生命的深度,由内圣开出外王,由“德性之知”开出“见闻之知”。道德的“圣人”也就是宇宙的知者,“明於庶物”必须“本於孝悌”,穷神知化,“由通於礼乐”(《近思录集注》,江永注)。德与业,学与修是辅成而不二的。这种基於人生而“一以贯之”的哲学进路,既是中国哲学的长处,同时也是它的弱点。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