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对越上帝”与儒学的宗教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对越   上帝   儒学  
描述: "对越在天"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此后在魏晋隋唐有"对越两仪""对越天休""对越三才"等词语出现。到了宋明时期,在理学家的影响下,"对越上帝""对越神明"等"对越"词组广泛流行。在理学家的诠释下,"对越"成为儒门自我修养的重要工夫,同时也赋予了"对越"以新的思想意义。与晋唐旧注中的意义不同,"对越"在理学中更多地具有"面对""对接""通达"等意思,体现了人心与天心、上帝之心的贯通。
论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教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论衡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述而不作   孔子   《论语》  
描述: 《论语》中孔子自谓的"述而不作"通常被解读为他的治学风格,且被视为保守或守旧的明证。其实,从儒之本源、儒家神话和当时口述文化语境中透视一番,就会发现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具有以述古道存原真性、以精确性求有效性、以巫史源通权威性等宗教特征,从而表明儒家人文思想内在的宗教性。
西汉后期郊祀礼的儒学化转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郊祀   儒学   后仓  
描述: 郊祀是皇帝祭天的重要国家祀典,西汉中前期主持这一祭典的是方术士。元帝之后,随着儒学在政治和社会上势力的上升,为了争夺对于郊祀等国家祀典的主导权,儒家礼学完成了从"士礼"到"天子礼"的转向,儒臣们以新的理论为武器,对汉家祭祀进行了一次清理,力图在郊祀中植入儒家的天子观,凸显皇帝祭祀"公"的性质。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郊祀改革多有反复,最终完成于王莽之手,对后代王朝郊祀制度影响深远。
古典儒学宗教性的不同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超越   神性   共同创造  
描述: 杜维明与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分别强调儒学中的超越性和共同创造性 ,代表了诉诸超越和非超越话语两种诠释方向。成中英从比较神学的角度对古代中国神性观念的讨论则突显了儒学中的神性问题。本文选取杜维明、安乐哲与成中英三者为研究个案 ,来看他们对儒学宗教性的理解以及在他们的理解中儒学的宗教思想有何特质。论文第一部分以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的研究为主 ,阐述分析“内在超越”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分析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重点阐述“共同创造”观念和“礼”的宗教维度 ;第三部分介绍成中英“无神学的神性”观念 ,展开古典儒家对神性的理解。这些研究表明 ,在扩展了的宗教观念的基础上来认识儒学时 ,可以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有争议的仍然是儒学的“超越性” ,而这对一部分学者来说 ,仍是儒学宗教性的问题。
《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宗教态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菏泽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实用态度   《水浒传》  
描述: 从小说的文本叙事分析可知,《水浒传》对于儒释道的宗教态度是一种既不批判也不歌颂的实用态度。这种实用态度主要表现在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叙事结构框架的架构上以及主题思想借助于神道设教进行表达等。当代在对《水浒传》的解读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小说的宗教性,则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牵强附会的结论来。
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
作者: 周红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性   儒教   孔教   儒学宗教性  
描述: 儒学宗教性问题是在儒教传统没落的大背景下,近、现代中国人在追求现代性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时代问题。简单地说,儒学宗教性的问题就是儒学是不是宗教,有没有宗教性质的问题。利玛窦时期的儒教论争是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开始,这个时期对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论争开辟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儒学宗教性论争的典型模式。近代孔教运动是近代知识分子以孔教对抗西方基督教入侵的一种政治上的尝试,这段时期的孔教激辩是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展开,不仅对宗教作了清晰的概念界定,而且对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作了重新认定。香港孔教运动是近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儒学的宗教性研究
作者: 孙书洋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宗教性   儒学  
描述: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站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对儒学的宗教性进行客观的论述。通过对儒学产生渊源和发展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其宗教性的根源;通过对儒学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文化核心研究的过程中寻求其宗教性的表现;通过对儒学在古代、近代、当代的社会历史地位上来寻求其宗教性的作用点。目的是在论述过程中逐渐解离出儒学宗教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在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作为中国哲学
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研究
作者: 刘珍珍   来源: 清华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宗教性   儒学传统   泰勒  
描述: 美国宗教学研究教授罗尼·泰勒对儒学宗教性研究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坚持认为宗教始终是儒学传统中的中心特点,在作品中分析了儒学传统中有关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多重向度,例如使用经典文本和静坐修行的形式来发掘其宗教上的意义。泰勒认为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朝向精神的最高境界进行的基础性的超越和转化正是对儒学宗教性的一种揭示。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儒学宗教性问题讨论的由来以及发展,包括大陆学者的儒学宗教性争鸣以及现代新儒家学者,西方儒学研究者们讨论的大致情况,试图考察在整个国内讨论得
试论“安身立命”与儒学的宗教性
作者: 冯琳   来源: 国际儒学论坛·2009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宗教性   安身立命   儒学  
描述: “安身立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价值,强调用仁爱之心,道德关怀去体察自然、社会和人心,是人安顿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儒学虽然不是宗教,但具有极为丰富的宗教性的内涵,我们应该发挥儒家“安身立命”的智慧,注重其在个人伦理及生态学上的价值,争取在人格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建设和谐社会。
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性   三教合一   士大夫   经学   民间宗教  
描述: 本文综合近代中外学者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论述,在现代宗教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儒家对于儒、道、佛三教的信仰态度,揭示中国文化确实存在着"儒表佛里""儒表道里"的特征。考察宋明以降直到清代民国江南士大夫在乡镇之间的信仰生活,不难看到儒家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性既反映在儒家的"经学"中间,更是根植于从古至今的民间信仰实践。明清时期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三教合一",还不足以说明儒家的宗教性,"三教通体"的说法,更能说明儒学与民众信仰生活的渊源关系。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