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利安当《天儒印》对《四书》的索隐式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索隐   《天儒印》   利安当  
描述: 利安当是最早反对中国祭祖拜孔礼仪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他也反对用“太极”和“理”来表述天主教的“天主”,但是,在他晚期所著《天儒印》一书里,他以天主教义理为基础对《四书》进行了大量索隐式的解读。本文从“天主”的表述、“天主”的属性、基督徒的德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牵合式“印证”解读的具体表现。
索隐式翻译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翻译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索隐   翻译   传教士  
描述: 本文评介译界较少提及的索隐式翻译并基于哲学阐释学分析该独特的现象。明清时期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基督教传教士出于合儒动机,以类似《圣经》诠释学的独特索隐手法,在儒家经典中探求天主教的证据,力图证明中西宗教主体并行不悖,并以相应的理念阐释、翻译儒经。索隐学派经历了滥觞、浸淫与延续三个发展阶段,代表性人物先后主要有利玛窦、卫匡国、利安当、白晋、傅圣泽、马若瑟与理雅各。索隐式翻译引起了古今中外人士褒贬兼具的议论。究其原因,历史背景、知识模块与理念动机的差异造成不同学者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分歧是必然且正常的。索隐派触及了中西文化的内核,平心相待其观点有利于儒家文化在世界文明的会通中提升。
以史释译 一心一译:《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评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技视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索隐   理雅各   岳峰   翻译手法   解释性翻译   至纤至悉   文化负载词   翻译史   翻译现象  
描述: 。该书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研究方法、文本分析以及规律分析。1研究方法这一部也就是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别是"绪论"、"研究方法"和"传教士译介儒经的特性:索隐"。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有关传教士
“儒”源索隐--兼评何新《“儒”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术士   索隐   儒家思想   许慎   孔子   韩婴   儒者   礼乐   礼记   郑玄说  
描述: 孔、孟学派称“儒”,乃千载定名。然而何以名孔、孟学派为儒,却并不象墨、道、法诸家命名那样一目了然。因此,对“儒”家学派的命名,自汉至今,探究者不乏其人。较早者有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说:“儒者,儒也。儒之为言无也,不易之术也。”训“无”为不易之术,显然是增字为训。把“儒”源归之于“无”,殊觉牵强。自韩婴之后,汉代说“儒”者尚有许慎、郑玄、应劭等人。许慎《说文解字·人部》曰:“儒,柔
《史记》三家注体例略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索隐   体例   守节   史记正义   地理位置   新传统   三家注   注释   裴松之   集解  
描述: 刘宋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冲决前人注释史笨之藩篱,“融历史为训诂”,扩大了注释内容之范围,首开史籍注释之新传统。裴駰受于家学,更“以徐为本,增演徐氏”,广采先儒百家之说,集录经史诸注,撰成《史记集解》八十卷。援引之外,更案补大量已见,充撰《集解》。唐司马贞、张守节,皆推重裴驷《集解》,取法《集解》体例,为《史记》敷注。司马贞采拾古代典故、异闻,解裴氏所未解者,申《集解》所未申者,撰《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观采六籍九流,地理苍雅,注释《史记》,训释郡国城邑之地理原委,探发古典幽微之事理,而成《史记正义》三十卷。裴駰、司马贞与张守节,发展了裴松之“融历史为训诂”之传统,以大量历史、地理、典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