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清华哲学年鉴 2006
作者: 万俊人   来源: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2006   年鉴   哲学  
描述: 本年鉴设有:主题研讨:民族国家与世界秩序、印度哲学的传统与现人、求“是”存“真”、论“道”说“儒”、海德格尔研究、应用伦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栏目。
老庄新论 修订版
作者: 陈鼓应   来源: 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老子   哲学  
描述: 《老庄新论》一书,是陈鼓应教授对老子与庄子研究的力作。作者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较为新颖,且多有独到之处,如提出道、儒、墨、法互补与文化多元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回响。本书由老子文集和庄子文集两大部分组成,贯穿了作者多年研治老庄学说的心得及见解,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参考价植。
吕氏春秋 插图本
作者:   战国   吕不韦   来源: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吕不韦   哲学  
描述: 《吕氏春秋》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万余言。因十二纪的篇名以月令为首,故称《吕氏春秋》;又因书中有八览,所以后人也把此书叫做《吕览》。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兼收墨、法、名、农、阴阳、乐、兵各家言论,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各种不同的学说思想,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农桑、数术、形文、历法、教育、音乐、礼制、养生等诸多方面,所以从东汉班固起,把它列入杂家。
中国哲学与文化复兴诠论
作者: 邓立光   来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中国   哲学   传统文化  
描述: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的文章合集。内容既有对儒、道两家学问的梳理和现代诠释,又有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所作的深沉思考。
中国古代戏曲的哲学基础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道教   儒教   哲学   中国戏曲  
描述: 指出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独立的,又是受历史观念制约的;官方主流文化,宗教观念文化,都对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纵观中国古代1 000余年的戏剧史,就是一部与各种哲学思想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历史。儒释道思想交互作用于古代戏曲,使得古代戏曲出现了一个佳作如林、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诸葛亮用人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诸葛亮   管理思想   人才   哲学   职业经理人   警示作用  
描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几多风流,尽在三国中。其中,三国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智慧的化身,也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故事,如“草船借箭”、“三气周渝”、“舌战群儒”等等,同时他的人才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现代职业经理人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第一段]
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思想范畴探析太极拳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体育科技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对策   太极拳   儒家   哲学  
描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儒道家哲学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同时基于在体育全球化影响下太极拳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儒道家思想视野下发展太极拳运动的相应对策。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论》   音乐美学   哲学  
描述: 对《乐论》的作者及其创作的历史年代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乐论》中的儒道家思想进行了分析,以及对《乐论》中的哲学思想分别进行了总结,在结尾对《乐论》的历史局限性加以评说。
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作者: 方克立   来源: 长春:长春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现代   哲学  
描述: 作者从总体上对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以及现代新儒学的产生背景、阶段划分、理论特征、历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对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作了中肯的评论。该书立论精审,资料翔实,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新儒学的重要成果,同时也记录了十多年来大陆学者开展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曲折历程和总体风貌。本书的出版,不仅对儒学的研究,而且对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
作者: 秦跃宇   来源: 扬州:广陵书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思想家   思想史   中国   哲学  
描述: 这部专著分别截取六朝各个阶段学界代表人物,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颇有深度的考察分析。作者既注目于六朝士大夫的“玄儒兼治”,对学者的个案研究也就自觉地坚持两面兼顾。可以说,书中关于六朝经学家援用道家学说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同一时期的学者作比较,是把握学者学术特色的有效方法。作者在“玄儒兼治”的视野之下注意在学者之间进行比较,所见多能深察情实。全书以大量内容充实、辨析允当的个案研究为基础,作者对于六朝学术史的发展线索、儒学和道家之学的新变及其社会影响力的消长获得纲目清晰、符合实际的认识。
< 1 2 ... 22 23 2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