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与“侠”的合流:关于李白的人格型态及评价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索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白     人格型态  
描述: 本文认为李白的人格型态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自然范型。它实际上是“”与“侠”的合流。二者的联结才使得李白的英雄性格发出炫目的光辉。从传统文化的视阈看 ,对李、杜的不同评价体现了“儒”与“”、“侠”的文化分野。
论鲁迅、周作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异       继承  
描述: 鲁迅与周作人对传统文人精神的承传虽有相同之处 ,但又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前者在继承合理因子的基础上 ,并加以革命性的改造 ,从而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战士 ,后者则继承了消极因子 ,并滑入虚无、消极以至成为民族罪人。本文从精神文化遗传与变异的角度 ,侧重从鲁迅、周作人的成长历程 ,尤其是从对其作品的剖析 ,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轨迹
原经看先秦道家思想对信息的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与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信息   马王堆   道原经  
描述: 主导信息的「心智」层面仍然不认识。当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带来对宇宙、信息和心智的认识,方才弥补了以前的缺憾。 《原经》是一篇亡佚了两千年之久的经书。一九七三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经过
苏轼后期诗歌创作的感伤心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感伤     苏轼  
描述: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简论儒、释、的义利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义利观   比较      
描述: 以儒学为骨干 ,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而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 ,不仅有其各自的义利观 ,而且也有其在各自义利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儒家重义轻利、佛家轻利重义、道家兼而有之。科学分析并认识总结儒、释、的义利观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实为学术及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项光荣任务
汉族民间信仰与儒、释、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汉族   民间信仰  
描述: 本文着重探讨了汉族民间信仰与儒、释、之间的关系。认为 :一 ,由于儒家在汉族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汉族民间信仰形成了一切讲究实用、利用更甚于崇拜的独特文化个性。这是汉族民间信仰长期滞留在较低级的宗教
浅说阮籍人格矛盾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救   双重人格   救世  
描述: 少年时期的阮籍 ,怀有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救世志向。然而 ,处在“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特定历史年代 ,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他一方面不甘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一方面又无力与之进行抗衡 ,于是陷入了悲愤与苦闷之中 ,其人格特征上表现出很强烈的冲突。救世无望 ,便只有用尖锐深刻的揭露批判来表现其内在的叛逆精神 ,以图达到心灵自救。本文试从其诗文入手来粗略地分析阮籍的这种人格矛盾
论《红楼梦》的对话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型对话     分形   对话性     多声部   双声语   复调   小型对话   对立幻影  
描述: 《红楼梦》研究浩如烟海 ,但大都停留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各个中心研究上。本文力图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对话性理论 ,以作者→文本→读者的完整过程为基点 ,从对话性理论的可行性 ,到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性形式 ,最后探讨作者的复调性艺术思维 ,来挖掘《红楼梦》的深层美学意蕴及哲学指归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