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星回节》及其作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嘉谷   古与今   彝族文学   五言古诗   《旧唐书》   南诏王   《太平广记》   方言   异牟寻   南诏国  
描述: 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骠信《星回节》 五言古诗《星回节》最早载于《玉溪编事》,《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也引之记入其中。《王溪编事》不知何人所作,然宋代类书都引载它,如孔氏《六帖》、《锦锈万花谷》等,可惜征引太略,记载较详的还是《太平广记》。 这首诗诗行虽短,但有特殊价值。
《星回节》及其作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嘉谷   古与今   彝族文学   五言古诗   《旧唐书》   南诏王   《太平广记》   方言   异牟寻   南诏国  
描述: 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骠信《星回节》 五言古诗《星回节》最早载于《玉溪编事》,《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也引之记入其中。《王溪编事》不知何人所作,然宋代类书都引载它,如孔氏《六帖》、《锦锈万花谷》等,可惜征引太略,记载较详的还是《太平广记》。 这首诗诗行虽短,但有特殊价值。
“同道”:柳宗元“统合儒释”之儒佛差异与矛盾的线索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   同道   矛盾   儒学   差异  
描述: 柳宗元提出统合儒释命题的理论依据是儒佛同道,儒、佛二家学说之所以能够融汇、统合,即表现在:中道思维方式、心性论、生活规范与孝道伦理等三个方面的同道。但是,当深入分析以上三个所谓佛与孔子同道之内涵时,我们发现它们的理论内涵在本质上是异质性的。通过论述以上三个同道的具体内容,进而揭示出被学界普遍忽视的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中儒佛思想的差异性与矛盾性。
元明清时期“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轨迹   汉文化   对话  
描述: 元明清时期,有着古老文化之根的纳西文化(纳)与汉文化(儒)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演绎了跌宕起伏的“纳儒”对话史。“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印证了文明对话的一般规律:差异、碰撞、融合。“纳儒”对话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成功对话的典型个案,其中蕴涵着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追寻历史上“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反思其中的得与失,从历史中寻求启迪,对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具有积极意义。
文明对话“三部曲”:差异、碰撞与整合——兼论中国“回儒”对话的历史轨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碰撞   “回儒”   整合   历史轨迹   文明对话   差异  
描述: 在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类不同类型文明的对话是必要的和必然的,其对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基于文化价值平等性原理的理性思考以及人类文明对话的历史性考察,不同文化或文明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有效整合是现代文明交往的公正而合理的选择。差异、碰撞与整合是文明对话的三部曲,不仅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更存在着历史的现实性。中国“回儒”对话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白族文化史上的“释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阿叱力教   南诏   知识阶层   大理国   佛教密宗   白族文化   天竺   汉文化   梵文  
描述: “释儒”者,即“读儒书,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事”的佛教密宗阿叱力僧(师僧)。郭松年《大理行记》说:“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它是随着佛教密宗传入洱海区域后,于南诏后期出现的一个社会阶层。此阶层广泛活跃于南诏,大理乃至元、明时期云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上是“功行艰苦,长于拓植”的布道者,又是颇具号召力的领袖;文化上是上层知识阶层,文化传播的使者;经济上又多属富甲一方之领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又雄踞要职,有的为一方之霸主。“释儒”阶层给予白族文化及古代云南社会生活之影响,载诸史乘,见于文物古迹,斑斑可考。鉴于此,笔者拟对“释儒”之内涵,其产生、发展及演变之历史和社会功能作一探究,以期于白族文化史之研究有所脾益。谬误之处,请方家正文。
宋代三教合一信仰格局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以安岳、大足石窟造像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民间信仰   石窟造像  
描述: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认为由儒学代表的文明在宋代得以扩张并确立生活伦理同一性。此论阐述的乃是时代的宏观趋势,揆之具体的历史语境,宋代各种思想、信仰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同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南宋末期修建的大足宝顶山石窟相对唐末五代修建的安岳石窟,在造像题材中有意识地彰显孝亲观念。同时,自残、符咒等违背孝亲观念,带有挑战官方伦理、政治秩序的题材也未被摒弃。这一表面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状况与儒释道三教合一信仰格局的形成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董仲舒对策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试     尊儒   对策   待诏   册诏   举孝廉   举贤良  
描述: 《汉书》记董仲舒对策在元光元年,然后出任江都相,明确无误,但说自汉文帝前15年举贤良已有了统一的策试、对策、评比、选拔等一套措施则是误解和误记。汉武帝建元初对推举出来的贤良有征和待诏一类的安置措施,但尚无统一的策试。直到元光五年举贤良才规范了一些。《汉书》把对策中迎合汉武帝的一些建议描绘成董仲舒的创见,被汉武帝一一采纳。其实,汉武帝先已实行了尊儒、举孝廉等。董仲舒的对策只供武帝亲览,当时并未公开,也不存在是否采纳其建议的问题。汉武帝尊儒是事实,但并不曾颁布过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法令。
沐英身体力行发展文化教育的功绩及其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积极意义   原因与过程   文化教育建设   深远影响   沐英  
描述: 沐英镇守云南期间,在各地重修及兴建了一批儒学学宫,并亲颁学制、学规,礼聘谪滇人才任教,同时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了云南文教事业的发展,有力地巩固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郑和的多元文化观及其形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成   多元文化观   郑和  
描述: 郑和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为什么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绩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具有多元文化观,并能在远航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文化的优势。他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他的多元文化观分为三个层次: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是他忠君爱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支柱。宗教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重要内容,是他圆满完成远航使命的重要保障。海洋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闪光点,是他超前思想的火花和为国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郑和多元文化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文化观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它们与郑和的家庭出身、社会经历、远航使命及所处时代,都密切相关。
< 1 2
Rss订阅